4.1 透视历史读经法(1)

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 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太13:52

学习将我们的目光转向圣经宏大叙事,可以赋予我们清 晰的读经目的:看到圣经所启示的神的主权和掌管,从而更 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在大故事中的位置。一旦从总体上定下我 们的读经目的,就可以考虑正确读经的第二个P了:透视历史 (Perspective)。我们的问题要从“整本圣经的整体架构是 什么”,转向“我现在读到的经文的特殊架构是什么?”

再回到去圣达菲的旅程上。旅途中间,经过德克萨斯 州的阿马里洛时,我们通常会停在那里吃个快餐。倘若你从未去过德州锅柄平原区,那让我这么告诉你:那里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园区。尤其是阿马里洛,因牲畜围场规划不当,高 速路延绵五英里飘荡着甲烷臭气。地势平坦无奇。如果把阿 马里洛比作圣经中的一卷书,很可能就是《利未记》。穿行 而过的人很难想得通,竟然还有人愿意在这里逗留。然而, 要是在阿马里洛待久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 史独具特色。这里有畜牧场、大型风力发电场、帕罗杜洛峡 谷,还有德州大佬牛排馆(一小时内吃完72盎司牛排即可免 单的地方)。在阿马里洛待得越久,你就会欣赏到越多的当 地瑰宝。或许你永远都不想再离开了。

阅读圣经也会有相似的过程。圣经六十六卷书不仅共同 讲述一个大故事,而且每一卷书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通过 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反映神的属性,这些视角共同提供出 一幅准确理解经文必要的透视图。如果我们花时间学习透视 一卷书的历史和文化,就可以更加明白如何解释这卷书并珍 视这卷书的价值。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学会用正确的透视法查 经呢?要拥有这个技能,我们必须成为考古式学习者。

深掘历史

罗马这座城自公元前八世纪就一直存在,当今的罗马市 民深知这一点。如果你在如今的罗马拥有房子,那任何需要 挖掘的房屋改造都会牵涉到历史,因为现今的罗马城是建设

在古罗马城之上。这个熙攘的城市底下埋藏着连绵数英里的 古寺庙、浴场、公共建筑以及宫殿,虽然看不见,但许多仍 大幅完好。几个世纪以来,罗马人在这些建筑上方建造, 有时需要填土才能使新建筑有更稳固的根基。结果,一座城 市之上建着另一座城市,今日建筑的地基旁不时耸立着一截 截古柱头,召示着地下的埋藏。考古学家深知这些地下埋藏 对当今世界的价值,精心绘制出了“地下罗马图”(Roma subterranea),用来记录这些消逝中的古迹。

因此,如果罗马的房主打算改造房屋,在涉及到挖掘时, 几乎无一例外,必须先请考古学家前来。罗马不允许其中的 居民不顾其城市重要丰富的历史而施行挖掘。现代罗马市民是 活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这个城市短 暂居留的时间。认识到这点,一切现代的建设必须谨慎地施 工。生活在罗马意味着要尊重它的原初居民,在占据当代空间 的同时维护古代的透视景观。对于罗马人来说,不通告相关机 构私自改造居所使之更宜居,这种诱惑是强烈的。人们忍不住 会问:“难道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修建吗?”然而,过去的历史在等待被挖掘,只有那些在罗马历史中有“小位置”意识的 居民,才可能严格遵照城市的建筑规条长久居住。

同当今罗马的居民一样,现代基督徒必须以与他们相仿 的思维来理解圣经。现代基督徒承继的信仰建立在以往信仰 的根基之上。同样地,我们必须在占据现代空间的同时,维 护古代的透视景观。圣言最早约成文于公元前1500年,当时 所用的语言如今已不再被使用,成文时所针对群体的生活方 式也与今天大相径庭。然而,许多人在建立对圣经的现代理 解时,丝毫不顾及经文字面背后的历史文化,而这历史文化 背景对准确理解和应用任何经文都至关重要。对读者来说, 不保留经文与原初读者之间的纽带,只用当下经验去理解, 这种诱惑是强烈的。他们忍不住会问:“难道不能带着圣经 是为我而写的想法去读经吗?”然而,圣经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等待被挖掘,只有那些在救赎历史中有“小位置”意识的 信徒,才会兢兢业业地在圣经中深掘下去。

挖掘透视景观

圣经把得智慧比作搜寻金银和隐藏的珍宝,这不足为 奇,因为金、银、珠宝都需要通过挖掘才可获得。挖掘是件 辛苦活,尤其是挖掘工作相关到历史和文化处境时。当今时 代,圣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是一本造就我们自己的书。圣 灵借着圣经,简单启示真理给一天只愿意花几分钟专注阅读的人。敬虔前辈曾用来挖掘的智力肌在现代人头脑中已经萎 缩,我们当中没有几个人愿意在圣经中辛勤挖掘,我们全然 不顾圣经的原初读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而仅喜欢停留在当 下的理解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圣经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解 读。因为我们无感于自己在历史大计划之中的渺小,所以, 在阅读和学习圣经时,我们急切规避开“请考古学家前来” 的合理实践,不让他们负责地帮助我们挖掘。然而,我们需 要古人的透视景观,这个景观必须被挖掘出来。

学者将挖掘经文原始意义的过程称为释经(exegesis)。 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文化的产物,因而在阅读圣经时会 带着偏见。正因如此,有些经文在第一次读时我们会感到非 常困难——比如《利未记》,基本整卷书都令人费解。释经 推进个人对历史和文化理解的边界,要求我们回到经文写成 的年代,带着当时听众的耳朵去倾听。释经的意思是:“先 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再用自己的;先回到当时的处境去 理解,再用当下的。”释经使用原初背景下作者和读者的视 角,竭尽所能进行考古式学习,需要时叫上更多能干的学习 者来帮忙。释经给予我们正确解释圣经需要的视角。对任何 经文,问五个基本的考古式问题就可做到释经:

1. 作者是谁?
2. 写成于什么时期?

3. 写给谁?
4. 文体是什么?
5. 写作目的是什么?

如果这就好像重新回到了高中语文课堂,那正是我期待 你能够拥有的感受。不管你信不信,你不需要去神学院学习 如何释经,因为很可能你已经在高中学过了这些技能。务必 要明白:文学解读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书籍,包括圣经。 因此,研读圣经并不神秘。正确查经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源 自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力,以及对把圣经当作文学来读犹豫不 决的态度。明确以下两点会使你心安:

1. 将圣经称作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贬低。
2. 若把圣经当文学作品看待,你理解圣经的能力会极大提高。

称圣经为文学作品,只是承认圣经是借着人,用文字形 式写给人阅读的信息。据字典定义,文学作品是指“具有优 美的形式或语言表达,传达有永久或普遍意义的思想”的任 何书面作品。圣经至少包含了以上几点,而且远远超越了这个定义所描述的。明白圣经是文学作品,就可以应用学校学 到的(或应该学到的)基本挖掘工具。

或许时间已淡去你学习的记忆,或者你高中语文课是由 你的足球教练教的。无论如何,现在重温解读文学的基本原 则一点也不晚,还有益于学习圣经这部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 学作品。阅读相关经文前,问五个简单的考古式问题,随即 你就实现了你语文老师曾经热切期盼的,并且也成为了一名 更好的圣经学习者。

@出版于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