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牢记目的读经法

你们岂不曾知道吗?你们岂不曾听见吗?从起 初岂没有人告诉你们?自从立地的根基,你们岂没 有明白吗?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赛40:21-22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们外出野营。起初,我以为 父亲带我们野营是因为他热爱户外活动。随着一天天长大, 我发现父亲最爱的是舒服的床、结实的屋顶和按时收看晚间 新闻。我曾极力想搞清楚父亲这些最爱和野营间的关联。显 然,父亲不爱户外活动,但在周末却带我们去野外,用简易 罐头填饱肚子,到底为何?等我自己作了母亲,答案才变得 清晰:他带我们外出并非出于对野营的爱,而是出于对我们 的爱。明确了父亲的目的,也就完全理解了父亲放弃肉体享乐选择防蚊液和帐篷楔子的甘心。 每份美好的付出都应带着目的。即使做的是好事,若

目的不明确,努力就会半途而废;只有目地清晰,我们才可 能持之以恒。培养圣经学习力就是如此——需要付出努力, 但保持目的清晰才能使我们锲而不舍。那在学习圣经的方法 上,如何才能清楚我们的目的呢?

我们应带着目的学习圣经,这道理似乎显而易见。当 然,读经前每个人心里都有目的,前一章已罗列过几个:为 得着某种感觉、为求得帮助做出好的决定、为帮助我们自我 发现。然而,我们真正要牢记的目的,是翻开封皮后,圣经 本身期待我们达到的目的,别无其他。

前面已讲到,圣经是一部关于神的书。现在,让我们 更具体地来思考这个事实。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圣 经一直在讲述神的主权和掌管,这是圣经的大故事,也是书 写圣经的目的。六十六卷书的每一卷都致力于讲述这个大故 事——这个关于创造、堕落、救赎与成全的故事。圣经从始 至终都旨在借由千百个小故事讲述这个大故事。

因此,我们读经的目的必须是:在每一次读的经文中寻找 那个大故事。读经时,我们不仅要问:这部分经文想告诉我们 什么?还要问:这部分经文如何讲述整本圣经的大故事?牢记 目的读经法意味着,无论是读旧约还是新约,读小先知书还是 福音书,一直要关注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为实现此目的,读特定的某卷书或某段经文时,必须“拉远镜头”,从逐渐展开的大故事去理解所读部分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一张飞机票的启示

在一次假期中,我对这个大故事原理有了更透彻的领 悟。大部分假期,我们全家会驾车十小时去与爷爷奶奶共 度,途经达拉斯、德克萨斯、圣达菲和新墨西哥。这趟旅程 我们已了然于心,我们会在威奇托瀑布喝咖啡,在阿马里洛 吃午餐,在图克姆卡补充点零食。驾驶一路移步换形,孩子 们很清楚到哪儿他们会被强制放弃自己的意愿,下车享受 “自然风光”。我丈夫热爱地图,随着地貌景观变化,他能 翔实诵出名称,这一直是我们旅程中的惊喜:

“现在行驶在南部平原上……”
“刚进了红河谷……” “马上要开上去,进入埃斯塔卡多平原……” “正下往梅萨兰……” 甚至连细节也丝毫不差,令我对他赞叹不已。他的高中

地理老师该欣喜教出了这么好的学生吧。而我的老师只好不 说话了,我至今不懂地形,好像从未学过地理知识一样。

直到一次因有事乘飞机到圣达菲,我才全然领悟我丈夫 所知晓的。随飞机起飞向西,豁然间我发现南部平原在我底 下铺开,红河谷横亘其间,埃斯塔卡多平原穿插其中,梅萨兰手指般温和地伸向北部山脉。我从高处俯瞰到一个完整故 事,而之前只欣赏到它的片段。转瞬之间,驾车旅程中断断 续续的美景拼凑在一起,组成了一张连贯绝妙的风景画。飞 机上看到的图景永远改变了我驾车旅程的视角。因一张飞机 票的代价,从此在每个假期十小时的车程中,孩子们听到的 不再是父亲一人谈论地形,而是父母两人喋喋不休的谈论。

圣经大故事

圣经有自己的地形,各种“地质特征”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幅连续绝美的风景。然而,很多人从未买过飞机票 去领略这幅风景的轮廓。许多人在教会多年都不明白这个地 形,因从未被这样教导过。我们知道,有时我们在圣经书页 中能看到美景,但不知道这段美景如何与故事其余部分关联 起来。我们对圣经的理解是碎片式“自然风光”,我们会深 深被打动,但未必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大的图景。

没有更大图景,我们欣赏的就只是个人快照,所获信息 非常有限。圣经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叙述的都是神的 主权和掌管。圣经地形图上每个景观都在讲述创造、堕落、 救赎和成全。大故事地形上充满不同文体:历史书、诗歌、 智慧文学、律法书、先知书、寓言、使徒书信——所有文体 通力合作,从不同角度拓展我们对神主权和掌管的理解。

用较大故事解释较小故事,这种思路并不是圣经独有的。学者称此思路为宏大叙事(metanarrative)——即整体解 释或指导性的主题,能够光照文本中所有其他主题。宏大叙 事本质上是一个有关许多小故事的大故事,大故事包含并解 释它囊括之下的“小故事”。玛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作品《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宏大叙 事,可描述为抑制、转变和自强的故事。小说的大故事借着 书中人物的个人故事从不同角度被讲述出来。

作为园丁,我不由想到园艺术语中的宏大叙事。圣经 的宏大叙事是创造—堕落—救赎—成全的故事,同样,园丁 的宏大叙事是春、夏、秋、冬的故事。我院里每一植株、每 棵树都在讲述它独一无二开花、结果、落叶的故事,但每个 故事都指向更大季节更替的故事。我若不明白季节,就不能 理解为什么树叶忽然由绿变黄。或许我会误解这种变化为疾 病,而不是秋季来临的征兆。因为知道园艺的宏大叙事,我 就不会冬季在番茄苗上找番茄,也不会期盼秋季茉莉藤蔓上 开花。我会根据所处季节解释植株的表现,查看它们显露园 艺宏大叙事接下来的迹象。

读圣经不联系圣经的宏大叙事,就如同园丁不识秋叶, 把黄叶当病叶。若对圣经的大故事模糊不清,我们可能就很 难找到旧约上帝和新约上帝之间的延续,或者根本难以读懂 旧约。或者我们会误读较小故事的目的和重点,因为脱离开 了它与大故事的关系。

因此,思考一下作为大故事,创造—堕落—救赎—成 全的宏大叙事,是如何指引和统摄所有小故事的。从飞机的 窗口,我们可以俯瞰圣经地貌,并且看到,创造故事出现于 《创世记》1至2章:神有序地创造万有来荣耀他,他按照自 己的形象造人;《创世记》第3章讲述了人的堕落:人抢夺神 的权柄,与神的关系破裂,宇宙有了裂痕;很快,救赎主题 于《创世记》3章15节出现,神应许了借着夏娃将到来的拯 救。《创世记》接下来的篇章和《出埃及记》,讲述了救赎 计划借着神拣选的一个民族来成就——亚伯拉罕的后裔,以 色列民。接下来,旧约其余经卷从各种角度探究救赎主题, 最终指向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完美救赎之工。这在福音书再次 被讲述,使徒书信进一步对其探究。新约强化和拓展了我们 对救赎的理解,一再告知我们拯救已做成,力劝我们追求成 圣,鼓励我们盼望将来的荣耀。在《启示录》,我们看到宇 宙秩序的重建:随着新天新地被造,神重设了完美秩序。

明白特定经卷与大故事有何关联非常重要,但创造—堕 落—救赎—成全主题中,每个独立主题也可能在小故事中以 各种形式出现。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读经时探寻出这些主题。

@出版于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