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4.11圣经例证
除了圣经本身的特点之外,文学性分析也基于圣经人物和作者,用这种方式来寻求旧约对我们的引导这一事实。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每一次圣经的作者解释旧约经文,特别注意人类作者向其读者的主要用意,他们主要使用文学性分析的方法。例如,马可福音10:4,在处理申命记24:1中提到的离婚的问题时,耶稣着重在文学性分析上。我们读这段经文,知道一些法利赛人在这件事上考问耶稣说,“摩西许人写了休书便可以休妻。”(马可福音第10章4节)
在耶稣时代,一些法利赛人解释这节经文,教导说一个人可以以任何实际的接口休妻,只要他写一个休书即可。但是,耶稣注重以文学角度来更正这种错误的解释。耶稣在马可福音10:5这样解释申命记24:1,“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写这条例给你们。”(马可福音第10章5节)
耶稣指出来摩西允许离婚,是对以色列人心硬的一个迁就。这里为了我们的目的,明白耶稣没有单单只看申命记24章的文字,只解释它的语法和内在品性。相反,根据对作者摩西的了解,和以色列人作为最初的写作对象,耶稣以此来清楚地看待这段经文。他知道以色列人的心刚硬,他明白律法传给以色列人时,摩西对以色列人的关切。法利赛人没有能够适当考虑文学所涉及的,尤其是摩西对其心硬读者的用意。然而,耶稣知道这些事实的重要性,正确地总结了摩西的规条实际上是一种迁就,而不是理想。
另外一个文学性分析的例子是在加拉太书4:22-24节,听一听保罗怎样写道旧约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并她儿子以撒的故事,还有撒拉的使女夏甲并她的儿子以实马利的故事,因为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气生的;那自主之妇人所生的,是凭着应许生的。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加拉太书第4章22-24节)
当然,这段经文和涉及到的复杂背景有太多需要加以解说的,但是让我们专注到保罗这里解经的中心点。24节,保罗说亚伯拉罕与撒拉和以撒,以及与夏甲和以实马利的之间的彼此关系,“这都是比方”因为他们“就是两个约”。换句话说,保罗明白亚伯拉罕和这些人物的关系,暗含一个极大的神学概念,表明人活在与神的圣约关系之中。
为了领会这些神学含义,让我们先来看看亚伯拉罕人生中的事件。创始记记载的很清楚,与神相关的两条道路中,亚伯拉罕面临一个选择:一条路是撒拉和以撒,另一条路是夏甲和以实马利。一方面,当依赖神,相信神持守他的应许要从撒拉生一个孩子,亚伯拉罕忠实于神。依赖神和神的应许这条路很艰难,但却是神的祝福之路。另外一方面,当依赖他自己人为的努力,透过埃及使女夏甲生孩子,亚伯拉罕不忠实于神。这条路依赖自己的努力,结果是亚伯拉罕落在神的审判里。记住这些简单的模式,我们转到摩西利用这些模式,带领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
当然,在摩西描述亚伯拉罕的生平时,他是全然知道亚伯拉罕的选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事实上,他在创世记讲述的这些故事中,所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正是当年以色列读者们要面对的。一方面,摩西呼召以色列忠实于神,透过依赖神会实现他的应许,让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依赖神和神的应许这条路很艰难,但却是祝福之路。另外一方面,摩西呼召以色列百姓不要依赖自己的努力,转回埃及地,象亚伯拉罕转向埃及使女夏甲那样。回头的结果将会导致神对以色列的审判。
跟随摩西的原意,保罗把这些故事应用到加拉太的众教会所面临的选择。加拉太人需要在保罗所传真实的福音和耶路撒冷一些人所传虚假的福音之间,做一个选择。真实的福音是一种救恩,这种救恩来自完全纯粹地相信神在基督里的应许。虚假的福音叫人离开对神应许的信心,依靠人的努力遵守律法来获得救恩。就像保罗在加拉太书里面说的,那些相信神的应许,顺从真福音的人,就是撒拉的儿女,是承受应许的。但是,那些顺从错误福音,则是夏甲的儿女,是不能承受救恩的礼物。保罗阐述的很清楚,真实的福音,相信神的应许会带来祝福,虚假的福音,顺从律法,只有带来审判。这就是保罗关注文学性分析,注重摩西在创始记故事中文学描绘的人物,从而导致他能把创始记恰如其份地应用到加拉太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