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B:6.4受众
认识到作者和文本如何指引我们去解释《圣经》之后,我们现在准备好来看第三种指引,就是受众。
受众
认识《圣经》某一卷书书写的历史背景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中一个让人赞叹的因素是,上帝选择在那个时候对祂的百姓说话,或是对特定的某些人说话,上帝考量到他们生活的需要,对周遭环境所关注的事情,他们所恐惧的,或是所存的盼望。上帝向他们说话,为的是要启示祂自己,而我们读的人,当然是透过他们那特别的历史背景为媒介,也成为信息的一部份,成为信息的领受者。——司科特理德博士
每次我们思考《圣经》某段经文的原本受众时,都需要预备来考虑各种不同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那些受众的身份,他们到底是谁?有时经文会很清楚的明讲这些受众是谁。例如新约《圣经》的罗马书,就标明收信人是住在罗马的基督徒;加拉太书则是写给加拉太的众教会。不过,与此同时,许多的新、旧约《圣经》书卷都没有直接说明谁是原本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靠着间接的线索。然而,按着一般性的历史考查,和经文本身,我们多少能塑造出《圣经》一些书卷的最初受众到底是哪些人。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回答以下这些问题:例如,那些受众住在哪里?他们的历史背景如何?他们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们有什么思想,行为和情感上的需要?我们对原本受众的各种认识,都能引导我们更明白眼前所阅读的经文的含义。
虽然书卷原本受众对于《圣经》的书写没有直接贡献,但《圣经》作者们书写时,心里总是想着那些原本的受众和次要受众。他们是直接为某些人而写,但他们也为那些间接会读到他们作品的人而写。我们一定要记得,当《圣经》初步写出来时,那时能阅读的人只是少数。因此,《圣经》的作者们并没期盼有许多人会拿起他们所写的来阅读。不过,若是我们对主要的和次要的受众群体知道越多,就更能明白经文的原本含义。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约翰福音,以此来说明,为何阅读《圣经》时,记住原来受众是很重要的。就约翰福音而言,我们需要借着间接的线索来知道约翰的主要和次要的受众们。就约翰福音来看,约翰经常需要解释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些习俗,注意在约翰福音4章9节,他怎么写耶稣和一位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耶稣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约翰福音4章9节)
显然,约翰的一些受众们可能不知道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隔阂,因此我们很难相信约翰主要是写给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因此他们应该知道这些习俗的。事实上,约翰的某些受众很可能是外邦人,因为有两次,例如约翰福音1章41节,还有4章25节,他甚至需要解释Χριστός(基督)这个希腊字,就是等同于希伯来字的弥赛亚。另一个例子是约翰福音9章22节,约翰的评论:
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约翰福音9章22节)
在这段经文里,赶出会堂,是驱逐出去,赶逐出犹太的社群。
我们不只可以猜测出约翰的受众是包含外邦人,还有巴勒斯坦地区之外的人,也知道他们可能面对一些严酷的挑战。关乎这挑战的线索之一就是约翰用『犹太人』时,是指那些压迫耶稣和他的跟从者的人。这个主题是这么的明显,以致有些解经学者认为这本福音书是反犹太人的。当然耶稣,约翰,和其他耶稣的使徒们都是犹太人,因此这绝不是针对种族而言。约翰心里想的乃是那些不相信耶稣,又迫害教会的人。
约翰屡次提到不信的犹太人如何反对耶稣和他的跟从者,这强烈显示出约翰的受众们也正面临因信仰而被逼迫的情况。约翰福音也常提到为何不信的犹太人会拒绝耶稣,不肯归信基督信仰。鉴于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再看两处经文。
一方面,不信的犹太人指控耶稣是亵渎上帝,因为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在约翰福音10章36节,听听看耶稣如何责备那些反对他的犹太人:
他(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约翰福音10章36节)
由这句经文可知,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乃是犹太人拒绝他的理由之一。
另一方面,反对耶稣的犹太人不喜欢他,因为他将救恩的盼望除了带给犹太人,也给予了外邦人。约翰很清楚的让他的受众知道,耶稣不只是犹太人的救主,也是世上所有人的救主。例如,约翰福音4章42节,那些撒玛利亚人听到耶稣在井边所碰到的那个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之后的回应:
我们知道这真是救世主。(约翰福音4章42节)
从约翰的观点,耶稣不但是犹太人的救主,更是救世主。
对于约翰原本的受众而言,这两个重要主题,得以解释约翰福音3章16节约翰所强调的,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而且父上帝差遣他来,因为上帝这般爱世人。
《圣经》里的每卷书都是写给它的原本受众的,而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并非是那原本受众。另外,一个有趣但对我们也很有帮助的认知,就是新约《圣经》里绝大部份的书卷都是书信,因此我们在读那些书信的时候,或是说在你读整本《圣经》,但特别是书信时,你是在读写给别人的信件。那些书信跟我们有关,乃是因为我们属于教会;但它们最初是为当时的信众而写的。就新约《圣经》而言,那就是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们。因此,如果我们花些功夫,了解当时信徒们的生活状况,他们所关注的事情,还有书信的作者到底是谁,为何写那些信件,我们对于那卷书就有更多认识;而在把书信里的教导应用在现今的生活之前,尤其需要先了解书信原先受众的状况。——罗伯特麦克尤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