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B:4.4 主观式进路
明白了客观式含义的进路之后,让我们转过来看主观式进路。
三、主观式
主观主义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说主观主义者承认,人类和世界,特别是信仰的事,经常太过复杂,是不能用科学理性主义分辨的。所以他们对含义的探求,通常是强烈依靠像直觉和情感这样的个人官能。例如,耶稣在约翰福音13章34和35节发出这熟悉的教训: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章34-35节)
在一个层面上,耶稣的命令相对而言是很明显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但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爱有很不一样的看法。
一个客观主义者可能看整本《圣经》,要发现爱是什么。但一位主观主义者可能更愿意按自己的说法给爱下定义,然后按照那定义相应行事。
我们讨论认识含义的主观主义进路,与我们对客观主义进路的讨论基本类似。首先,我们要触及主观主义进路的哲学和文化背景。第二,我们要提一提它们对解释《圣经》的一些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对解释的主观主义进路的背景。
背景
现代主观主义引人注目,部分是出于对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客观主义的回应。像生活在1711到1776年间苏格兰怀疑论者大卫•休谟那样的哲学家,论证说理智和科学研究不能带领我们进入对世界的客观认识那里。休谟和其他人相信,我们的情感、愿望和思想范畴总是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这让不偏不倚的客观性成为一件远不及、难以达到的事。
生活在1724年到1804年间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也对主观主义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康德论证说,我们不可能认识真正的客观事实——或者他用德语表达的Ding an sich,「自在之物」,即事物本身。他相信我们只是看到向我们显出来的世界,然后通过我们思想里已经存在的理性范畴或概念处理我们的看见。康德的结论是,我们通常称为「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涉及我们的实证认识和我们的思想概念分析。
在休谟和康德之后,认识含义的主观主义进路在十九世纪,通过像浪漫主义这样的运动继续发展。浪漫主义者和跟从他们的人论证说,表现式的诗歌、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提供了对事实的认识,这种认识能远远优越于理性和科学的讨论。他们也强调,理性主义有一种消灭人性的效果,因为它贬低像直觉和感情这些重要的人类特征。他们也坚持认为,解释《圣经》的人在解释经文时,应当依靠他们自己个人的人类特征。
认识含义的主观主义进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再次有所改变,这表现在那称为后结构主义的运动上。法国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和一群其他的人拒绝二十世纪结构主义的客观性。实际上,许多人如此远离客观性,以致他们拒绝承认人有任何盼望可以达到客观。他们强调人宣称获得客观认识,这是不可信的,因为人太受主观偏见、感觉和存在信念的局限,也太受这些方面的影响。
而且许多后结构主义者认同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一些20世纪存在主义者的观念,他们说,一切关于得到认识的宣告,主要都是在企图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偏见强加在其他人身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这些观念扩展到艺术和文学,论证说即使是艺术的解释也是一种玩弄权术,目的是要取得社会上的主导地位。
在我们今天,主观主义已经变得很普及,在对艺术和文学的解释方面尤为如此。主观主义的解释者论证说,因为我们不能发现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客观认识,那么艺术和文学,包括《圣经》的含义,就必须是存在于我们里面。所以,主观主义者不是在讲艺术和文学的客观含义,而是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经济阶级,不同性别的人等等,这些人是怎样看待音乐、绘画、书籍和类似的事物。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不同的群体怎样使用艺术和文学,以此服务他们对社会的不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