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B:3.2 原本含义的神学基础
我们心里记得对原本含义的这种理解,就来讲神学基础这个问题,我们查考《圣经》时强调原本含义的神学基础。
三、神学基础
我们查考《圣经》时强调原本含义的三个方面,这是有纯正的神学基础 的。第一,我们要讲关注作者的神学基础。第二,我们要看原本的受众。第三,我们要看文本本身的作用。让我们首先来关注人类作者的神学基础。
作者
我们在上一课提到《圣经》是上帝有机式的默示。圣灵选择通过写《圣经》的人类作者的个性、经历、情感和思维模式来传递他的话语。《圣经》有几个地方直接提到人类作者的重要性。例如请听耶稣在马太福音22章41到45节是怎样讲的:
耶稣问他们说:「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马太福音22章41-45节)
耶稣在此指出大卫是诗篇110篇作者的身份问题。他特意把他对这篇诗篇的解释,和它的人类作者是大卫的这个事实联系起来。
耶稣指出,因为大卫称基督是「主」,基督就不可能仅仅是大卫的子孙。基督必然是比大卫更大。事实上,我们只有思想大卫写了这篇诗篇的这个事实,耶稣的论证才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所有负责任的解释,都像耶稣在这里做的一样,承认《圣经》书卷人类作者的重要性。
解释《圣经》时,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尽可能的多知道《圣经》作者的一些资讯,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所要强调的,通常与他所写的其他书籍,在目的上是有一致性。例如,你若是读使徒行传,从它的内容,你可以知道这书的作者也写了路加福音。这是很重要、很有用的认知。然后你会发现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内容是连贯的。在路加福音里所强调的,持续到使徒行传里。这其中的转折是从耶稣和祂的使命,到使徒和他们的使命。另一个例子是使徒保罗,你会发现他为了不同目的,对不同的人写了好些书信,但这些书信却合成为一致性的文集。有时,我们若是对于保罗某一封书信里的某个观点觉得难以理解时,读他的其他书信可能就能加以澄清。而且若是读保罗的所有作品,你也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宏观的目标和主旨。——大卫•查博曼博士
关注人类作者,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许多特征。再举一个例子,请看撒母耳记下和历代志上,在讲述大卫作王故事时有何差别。撒母耳记下用了九章篇幅来讲大卫与拔示巴犯罪,在大卫犯罪之后,押沙龙背叛的故事。但是,历代志上对这些故事的任何部分连提也没有提。除了在大卫的家谱里之外,它甚至没有提拔示巴和押沙龙的名字。历代志的作者为什么省略了大卫生平中如此重要的事件?答案与撒母耳记和历代志的人类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及意图有关。撒母耳记的作者关注的是,尽管大卫有缺点,大卫家仍是 上帝为以色列安排的选择,所以对作者的叙述意图而言,讲明大卫如何回应他的罪,这至关重要。但是,历代志的作者是为从被掳中归回的受众写一段非常浓缩的历史。他不是与撒母耳对抗,但是,他只记载适合他叙述意图的大卫生平部分,目的是要教导回归的领袖,如何像大卫家族的君王在以色列作王统治。
现今我们有许多资讯,让我们知道《圣经》的那些书卷是何时写成的,作者是谁,此书的最初读者是哪样的人。这些资讯非常有帮助,让我们在阅读和应用某段经文的时候,不会导致我们背离作者的原意,或是原先读者没有意会到的意思。不过,与此同时,我认为这些关乎《圣经》书卷的作者和最初读者的资讯,如同是个好仆人那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圣经》,但也可以成为坏主人那样辖制我们。如果我们把这些资讯当作主要方式和渠道来理解《圣经》,那就可能会限制我们的理解,甚至让我们误解《圣经》的重点。因此,这些资讯固然有帮助,但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起初或终结的主要焦点。——约拿单•潘宁顿博士
知道作者的原先背景,对于理解《圣经》某段经文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我先给个警告:《圣经》的权威性在于其中所写的,而不是按着我们的想象或是重建作者的生活背景。因此,只要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未必全然知道作者的背景,《圣经》的字句仍然都是真实的。不过,我们若是知道关乎作者的一些事情,或是他们的性情,对我们仍然有帮助,那就是让我们运用想象力与他们有所联结。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保罗在监狱里的光景,想象他在那种情况下的心态,这使得《圣经》对我们而言,呈现出鲜明的三度空间,而不是呆板的二度空间型态。——彼得•瓦尔科尔博士
正如像我们已经提到的经文,《圣经》表明我们不仅关注上帝,以他为《圣经》终极的作者,还要关注他默示的人类作者,意识到这点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多了解这些作者的处境、个性、经历、技巧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