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B:10.6对立的文化理想
我们已经看了在《圣经》历史发展期间的文化重要性,以此探索了文化的《圣经》发展,我们就能转过来看贯穿整本《圣经》两种对立文化理想的发展。
对立的文化理想
在创世记3章,两种文化理想的建立,这让旧约《圣经》作者把蛇的后裔与外邦人国家联系在一起,把夏娃的后裔与以色列联系在一起。
外邦人国家发展他们的文化,服事假神,反对以色列的上帝。他们为这些假神设立神庙和神殿,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儿女作为祭物献上。上帝讲得非常清楚,他的百姓绝不可沾染任何这些做法。
另一方面,以色列接受了上帝通过摩西颁布的公义律法,努力按照荣耀那位唯一真神的方式生活,他们守安息日,避免偶像崇拜,依靠上帝的指引和保护,而不是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外邦人不能通过向上帝表达效忠,而被接纳进入以色列国,或者以色列人不会变得如此败坏,以致成为上帝的仇敌。而是按照他们各自追随他们传统理想的程度,以色列人发展出服事上帝的文化,外邦人国家发展出服事假神的文化。
与此同时,旧约《圣经》和考古学也表明,以色列和外邦人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其中一些是因为以色列人走他们邻国有罪道路的结果,但是其他相似之处,是普遍恩典限制外邦人犯罪倾向的结果,让他们的文化在某些方面,至少从外表符合上帝的旨意。这些文化差异贯穿在旧约《圣经》的发展中。
我们来看新约《圣经》时,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理想再次出现,但有不同的联系。
从旧约《圣经》开始,以色列长久对上帝不忠心,结果到了基督道成肉身的时候,只有余留下来一小部分忠心的犹太人。在新约《圣经》里,外邦人现在可以和这群余民一道,领受完全的儿子名份,作上帝的子民。所以新约《圣经》作者不再区分犹太人和外邦人国家,而是把跟从基督的人与女人的后裔联系在一起,把不信的人与蛇的后裔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
这就是耶稣在约翰福音8章44节把撒但说成是法利赛人之父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罗马书16章20节,保罗指向创世记3章15节,向在罗马的基督徒保证,上帝要把撒但践踏在他们的脚下。
以色列和外邦人国家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看创世记18章和其他地方,上帝已经向亚伯拉罕应许,他要祝福亚伯拉罕,祝福他的后裔。如果我们把《圣经》看作是一场多幕话剧,你就看到第一幕,上帝向亚伯拉罕作出应许。他要保守以色列国不受周围各国败坏的影响。他们失败了,但上帝管教他们,他保护这国,直到弥赛亚降临。弥赛亚来,向以色列人宣告救恩。耶稣在马太福音15章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位迦南妇人正在恳求耶稣拯救她的女儿,有时候这令人感到非常困扰,人会说,为什么他不马上医治她的女儿。耶稣在某方面是在说,「这才是第二幕。」是不是?「我来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告救恩。」但是当你看到这卷福音书结束的地方,马太福音28章,我们就看到了第三幕的开始,在当中福音出去传到万民,传给犹太人,也传给外邦人。罗马书1章很有意思,就算在第三幕里,保罗也坚持这种分别,他讲到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他觉得对他的国民同胞,对那些有亚伯拉罕应许的人有责任:我有责任首先向他们宣告。所以他去到犹太人会堂里,宣告赐给我们列祖的应许是真实的。但是当他被赶出会堂,或者当他们不再听他讲的时候,他马上就去到外邦人那里,因为就像他在以弗所书2章形容的一样,通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分隔的墙已经被拆毁了。我们一起成为有上帝儿女名份的人。——罗伯德普拉莫博士
新约《圣经》经常警告信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因为教会和世界在追求两种对立的理想。但与此同时,新约《圣经》的作者承认,教会和世界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圣经》中文化的发展,早期基督徒经常认同不信的人的习惯和追随的哲理方面的观点。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这些相似之处,其中一些是因着罪对跟从基督的人带来的影响,其他相似之处是出于在这世界上普遍恩典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