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1.6 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

现在我们已经调查了希伯来书的背景,看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原本受众,我们就要转过来看第三个问题,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

成书日期

虽然希伯来书准确的成书日期依然不能确定,人们仍能相当肯定地确立这一卷书最早和最晚的成书日期。我们首先看这一卷书最早可能的成书日期,拉丁文说法terminus a quo,然后再看可能最晚的成书日期,terminus ad quem。使用经文和历史证据,人都能带着某种程度的确信确立这两个日期。

一方面,希伯来书13章23节帮助确立了最早的可能成书日期。作者在这节经文写道:

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希伯来书13章23节)

在此我们看到,最近「提摩太已经释放了」,离开了监狱。在新约《圣经》任何别的地方,我们都没有看到提摩太被囚禁的事。事实上,从保罗临终前最后写下的提摩太后书可以看到,提摩太可以自由走动,给保罗带来供应物品。然而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到了希伯来书成书的时候,提摩太已经被关在监牢里,并且得到释放。出于这原因,希伯来书必然是在保罗死后写成,而保罗是在大约主后65年去世。

另一方面,最晚可能在成书日期会是在主后 95年左右,罗马的格利免在他写的《格利免一书》中提到希伯来书之前不久。

另外许多解经家已经观察到,在像希伯来书5章1到3节这样的经文中,作者是用现在时态描写大祭司献祭的责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作者写的这书信的其余地方,他一贯使用希腊文过去时态来指发生在过去的事件,所以有可能在希伯来书写成时,这些祭祀活动仍在进行。

而且作者在8章13节鼓励受众不要回到由  上帝与摩西所立的约中确立的、但却「渐旧渐衰」的献祭做法。他解释说,在新约的光照下,这些做法「快归无有」。我们知道大祭司的活动,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利未人的献祭制度在主后70年终结,那时罗马人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所以这些证据表明,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是保罗约在主后65年去世不久之后,圣殿于主后70年被毁之前。

在关于希伯来书背景与目的的这一课,我们看了希伯来书背景的几个特征。现在我们准备来讲希伯来书的总体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希伯来书?

三、写作目的

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任何书卷只要像希伯来书一样长篇复杂,就必然有许多不同的写作目的。但在这一课,我们首要关注的,是概括这卷书总体的写作目的。这一卷书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强调点,我们要在下一课进行探索。在这里,我们要看这卷书在整体上是有这样的写作目的,就是冲击原本受众的观念、行为和情感。

解经家已经用不同方式概括了希伯来书的总体写作目的。但在这一课,我们要用这样的方式描写希伯来书原本的写作目的:

希伯来书作者写信劝勉他的受众,让他们拒绝当地犹太教的教导,继续向耶稣尽忠。

这种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来看希伯来书中的主要观念。

正如我们已经表明的那样,希伯来书作者写信为的是劝勉他的受众。请听作者本人在希伯来书13章22节是如何描写他写的这封书信的:

弟兄们,我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希伯来书13章22节)

请在这里留意,作者「望」受众领受他写的这卷书,把它看作是「劝勉的话」。「望」这词出于希腊文动词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ō/),是同一句中翻译为「劝勉」的这希腊文名词的动词形式。

劝勉这术语暗示「传召人到说话的人身边」,或者,「呼吁人采纳说话的人的观点」。同样的表达在路加福音3章18节用来描写施洗约翰急切和富有说服力地呼吁人悔改。

很有意思的是,「劝勉的话」这词也出现在使徒行传13章15节,那里讲到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里的人邀请保罗和他的同伴在读经之后说「劝勉众人的话」。很有可能的就是,「劝勉的话」或信息这说法,是第一世纪的一个术语,用来描写我们今天所说的讲道。

希伯来书作者指出他的书信是劝勉的话,这是在13:22,意思就是说,希伯来书是一篇劝勉,就像一篇讲道,所以使用修辞的手法,在基本上是劝服受众忠心委身耶稣,认他是  上帝的儿子,是他们的主和救主。所以希伯来书的修辞,或希伯来书的讲道,让作者可以详细说明主题,解释犹太人的《圣经》,就是说,解释犹太人的《圣经》,带出它的意思,然后用强有力的方式加以陈述,让受众清楚明白作者要他们做什么。他要他们持守基督传给他们的救恩,以及  上帝在基督里传给他们的救恩。

——弗雷德里克·博士

在新约《圣经》每一封书信都包含着对受众的劝勉。但因着希伯来书劝勉的强烈程度,它对于其他新约《圣经》书信而言就是别具一格。

为进一步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让我们来更仔细来看希伯来书中如此明显的劝勉的强烈程度。接着,我们要来察看这些劝勉的目标,作者希望受众如何回应。让我们首先来看作者劝勉受众的强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