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S3.7 冲突的加剧

在讲了耶稣的神迹之后,马可在马可福音7章1到23节记载了那持续的来自法利赛人的反对。耶稣和法利赛人在怎样正确遵守旧约律法、传统的价值以及圣洁的实质这些问题上发生冲突。结果就是耶稣和富有影响力的犹太人群体之间的紧张加剧了。

后马可在马可福音7章24节到8章26节记载了另外一系列的神迹。这个段落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都是在讲耶稣试图回避、甚至拦阻群众。在这些声明之间的地方,它记载了耶稣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行了许多神迹,它甚至记载了一些外邦人相信了他。在这一系列的神迹当中,马可特别关注耶稣门徒的缺点。正如我们在马可福音4章13节看到的,在耶稣事奉的初期,门徒已经不能明白撒种的比喻。在这时候他们还是不能明白他的一些教训。所以耶稣直接面对他们。请听马可在马可福音8章14到17节的记载:

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他们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马可福音8章14-17节)

耶稣是在讲论属灵的败坏,但是他的门徒以为他是在讲他们肚子里的饼。我们很容易明白耶稣为什么会对他们生气。贯穿马可对耶稣身为弥赛亚的大能的记载,耶稣的神迹和教导证实他确实就是基督。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拒绝他?为什么就连他的门徒也那么难来明白他的话并跟从他?这主要是因为耶稣并不是人们预料的那种弥赛亚。他不是按照他们期望的那样升到政治上的显赫地位,而是使用他的大能传讲福音和服事其他人的需要。

主后第一世纪的证据表明,犹太人特别期待有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弥赛亚,来建立上帝的国度;他能够驱除罗马人,击败罗马人,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国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是相当民族主义的。耶稣没有显示任何祂打算去实现标志着这个民族主义的理想,而是表明一个更大的异象愿景。这不仅是关乎罗马帝国,其实是关系到整个的创造界本身。创造界在一个堕落的状中,耶稣来要反转堕落的结果,重新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国度;这个国度要胜过罪恶;胜过撒旦;和胜过死亡。因此,耶稣的眼光要远大于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胜利;或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胜利。[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犹太人期盼有人能恢复以色列的国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他们没有自己的王,他们没有他们自主权,因此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是个充满张力的地方。当耶稣来向他们宣告国度就要来临,暗示祂就是弥赛亚时,他们其实是提心吊胆的在听祂说。他们所期待的是什么呢?其实,他们期待有人或许能恢复圣殿;人们疑当时的圣殿是否是货真价实,因为那个圣殿是由不信上帝的大希律王重建,这究竟是否会是上帝心意中的圣殿。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盼望着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实现上帝在旧约里所说的应许。上帝究竟会怎样成就祂的应许呢?因此,这是他们特别期待的事情。因此,在那样的情形下,他们或许这么想,我们现在是在罗马的占领之下,如果上帝要实现祂的应许的话,祂一定会推翻罗马帝国。或许他们期待得到政治上的独立。因此,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到耶稣宣告祂是弥赛亚,祂就是要恢复圣殿的那一位。事实上,祂自己就是真正的圣殿;同时,祂也是将要带来上帝国度的那一位,当然那不会是政治上独立的犹太人国度。事实上,好消息就是耶稣基督君王是整个全球的主宰。因此,与他们期待的有点不同,但是,祂却真是旧约应许的更加深刻的应验。[彼得·瓦尔科尔博士]

马可原本读者很有可能也体会了与十二门徒对耶稣是哪一种弥赛亚的感受一样的张力。罗马的教会是在基督教被人良好待遇时建立的。就像大部分初期教会一样,他们很有可能期望耶稣会相对很快地再来,成全他在地上的国度。但与之相反,在接下来的年间,在尼禄的统治下可怕的受苦和逼迫临到。所以马可讲得很清楚,耶稣永远是那位大能的弥赛亚,虽然他并不总是做跟从他的人期望他会做的事。因为他是大能的弥赛亚,信徒可以相信时候到了,他就要像他应许的那样得胜、成全他的国度。但与此同时他仍是主,无论我们面对什么苦难,他都能支持我们度过。在马可长篇叙述弥赛亚的大能之后,我们来到他写的这卷福音书的第三大部分:在8章27到30节的一个简短的故事,记载了使徒确认耶稣是弥赛亚。

使徒确认耶稣是弥赛亚这是发生在通往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路上的那著名场景,耶稣引导门徒认信他是基督。几乎每一位研究马可福音的学者都认同这构成了马可福音的中心部分。马可在这福音书的第一节写道:“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耶稣是“基督”,弥赛亚。但在这节经文之后,直到现在马可福音中再也没有出现“基督”这个词。马可还没有讲到耶稣是基督,他还没有记载门徒曾称他作基督,或者看见他的人猜测他是基督,甚至鬼魔还没有使用基督这个说法。实际上几乎每一个试图说明耶稣身份的人都错了。他们以为他只是一个行神迹的人、或者是一位先知、或是施洗约翰、或一个疯子、一个被别西卜鬼附的人。但在这一刻,耶稣决定是时候促使门徒们认信他到底是谁。请听在马可福音8章27到29节他们的对话:

耶稣问门徒说:“人说我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马可福音8章27-29节)

在八章的证据之后,使徒终肯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把上帝的国度带来的那一位。在使徒确认耶稣就是弥赛亚之后,马可福音的第四大部分讲的是弥赛亚的受苦。这个部分是从8章31节到15章47节。马可在他写的福音书的前半部分,聚焦耶稣大能的事奉怎样引向那荣耀的确认,即他就是基督。但在这里,马可开始强调耶稣弥赛亚工作的一个不同的方面:他在耶路撒冷的受苦和至死。

弥赛亚的受苦

马可对弥赛亚的受苦的记载分成三主要段落:耶稣预备他的门徒接受他的受苦和至死,他在耶稣撒冷与犹太人领袖的对峙,触发他的受苦和至死,以及后他经历受苦和死亡。我们要探索这每一个段落,首先从马可福音8章31节到10章52节他所作的预备开始。

预备

描写耶稣预备门徒的材料可以分成三块,每块都以他预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作为开始。第一块的聚焦是耶稣是国度的主宰,是在马可福音8章31节到9章29节。

马可开始就记载了耶稣把上帝荣耀国度带到地上的那出乎人意料的策略,就是耶稣的受苦、至死和复活,马可在8章31节到9章1节解释了这一点。耶稣在这块的教导中始终在讲他自己的受苦,并警告门徒,如果他们继续进行他的福音事奉,他们也要受苦。

在这之后,马可在马可福音9章2到13节记载了人常称之为登山变相的那一件事,让人关注耶稣独特的权柄。在这个事件中,耶稣的荣耀是有形地向彼得、雅各和约翰显明出来。摩西和以利亚也和耶稣一道出现,表明耶稣证实和继续旧约律法和先知的教导。但上帝命令门徒要尊荣和听从耶稣,甚至胜过尊荣和顺从摩西和以利亚。这件事提醒门徒要继续效忠耶稣,超过效忠所有其他的人,鼓励他们说,效忠耶稣是对上帝和他的旧约启示效忠的完全形式,以此来预备耶稣的门徒。

后一块,马可在马可福音9章14到29节显明耶稣控制鬼魔的能力,以此关注耶稣独特的能力。耶稣的门徒不能把一个特别难对付的鬼赶出去,耶稣教导这样的鬼只能通过祷告赶出来。但耶稣他自己能用一条简单的命令把这鬼赶出去,证明他高于其他一切,向他的门徒保证,他有无限的能力成就他的旨意。无论在他被杀时他们会经历怎样的疑惑和惧怕,他的能力都能鼓励他们坚守对他的信心。

马可对耶稣预备门徒面对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的叙述的第二块,讲的是上帝的国度的价值观,这块是在马可福音9章30节到10章31节。正如马可对耶稣为耶稣撒冷所作预备的叙述的每一块一样,这里仍旧是以耶稣预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开始。这帮助我们看到马可仍在强调门徒为这些事所作的预备。在这个预言之后,耶稣继续预备祂的门徒们,解释说上帝判断事情与人的判断不同。所以无论他们受怎样的苦,无论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他们都不要按照世人的看法来对事情作出判断。相反地,他们要相信上帝正在使用这些事带来他的国度、并要荣耀耶稣。

在马可福音9章30和31节耶稣的预言之后,马可记载了耶稣对国度的价值观的教导。耶稣在这一块表明,在生活的五个领域世人的直觉是怎样与上帝的真理冲突的。

第一,耶稣在马可福音9章32到42节讲到尊荣的问题,指出在上帝的国度里得尊荣的人,就是那些在今生不受人尊荣的人。

第二,耶稣在马可福音9章43到50节讲到价值。具体来说,他教训跟从他的人要摆脱任何拦阻他们追求上帝国度目标的事,不管这些事在今生看起来是多么有价值。

第三,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到12节讲到婚姻。他的要点就是,终要按照上帝的律法,而不是人的法律来看待结婚和离婚—就算按照人的直觉,人的律法看上去更加公平也要这样。

第四,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3到16节再次讲到小孩子。尽管耶稣之前已经说过,他的门徒还是拦阻小孩子到他这里来。作为回应,耶稣提醒他们,上帝已经把国度赐给这些小孩子,所以门徒拒绝小孩子就是违背上帝。

第五,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7到31节讲到钱财。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个有钱年轻官员的故事,当耶稣告诉他,他对金钱的依赖拦阻他接受上帝国度的价值观时,这人就十分忧愁。在每一块的教导中,耶稣都解释了上帝国度的价值观,好使他的门徒可以更好预备接受他受苦的死,以及他们跟从他要承受的苦难。

马可关于耶稣为耶路撒冷所作预备的叙述的第三块,是在马可福音10章32到52节,讲的是上帝国度的领导力。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32到34节预言他受苦、至死和复活之后,分三点讲到国度的领导力这个问题。首先,他在马可福音10章35到40节说雅各和约翰要与他一道受苦。他们要喝同一个苦杯,受同样的洗。这些暗喻意味着跟从耶稣的人因着事奉他,就要与他一道受苦。

第二,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40到45节把国度中的领导力描写为服事。他之前讲论国度的价值观时曾经两次讲到这个观念,但这是他第一次解释背后的原因:基督徒的领袖要作仆人,因为他们效法基督的榜样,而基督是通过受苦和为罪死亲自作仆人。第三,耶稣通过向瞎子巴底买施怜悯,说明作仆人领导的动机。仆人领导不可只是为了要在国度里得到更大赏赐而作出牺牲,他们作出牺牲,而是因为真正怜悯他们服事的人。

耶稣呼召基督徒领袖要与众不同,应当是他们众人的仆人。在马可福音10章45节这段美妙的经文中,耶稣将祂跟随者们的领导风格与周围的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不同突出出来。在马可的时代,主流的领导模式就是罗马帝国展现出对他人民的强权和控制。耶稣却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因此,耶稣正是在要求和命令祂的跟随者们,效法祂的领导风格和模式,作为仆人领袖,而不是跟随马可同时代中,风靡于罗马的主流领导模式。[贵葛·派锐博士]

耶稣坚持说不可按世界的领导模式来塑造上帝国度的领导力,而是要效法他自己受苦的榜样。在某些方面,对马可在罗马的读者而言,这必然是让他们沮丧的消息。马可福音不是向他们保证,说他们受苦是不正常的,这很快会过去,而是向他们保证,对跟从基督的人来说受苦是常。但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应该有鼓舞人的一面。教会的受苦是上帝为得胜制订的计划的一部分。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章18节所说的: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8章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