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3.3 因果之道
因果之道这第二个策略 ,和否定之道不同,主要是指引我们认识上帝可传递的属性。
因果之道
《圣经》里,因果之道借着比较上帝与祂创造的那些美好事物,让我们认识上帝也和我们相似。从日常生活,我们知道,一幅画会显示艺术家的技巧,感情和思维。一个乐章显示出作曲家的才能和想象。于是借着研究他们的作品,我们得以认识这些画家和作曲家的生命点滴。就许多方面,《圣经》的作者们也同样透过观察上帝的创造,而导出对上帝的认识。知道上帝是「原动力」,或是创造主,他们借着留意祂所给予受造物的那些美好特质,而推论关乎上帝的真理。
《圣经》将因果之道用于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直接比较上帝与祂的创造。例如诗篇94篇9节,就是使用这个策略:
造耳朵的,难道自己不听见吗?造眼睛的,难道自己不看见吗?(诗篇94篇9节)
在这里,我们看到,因为上帝是「造耳朵」和「造眼睛」的,所以我们能确信上帝也必然有能力「听见」和「看见」。
会创造美丽大地的,是怎么样的上帝?除非祂也是美善的。什么样的上帝会创造次序?除非祂也是秩序井然的上帝!什么样的上帝会赏赐生命,除非祂就是永活的上帝。因此借着观察留意上帝创造的诸多美好事物,我们就能无穷尽的认识关乎上帝的许多真理。
除了直接比较,《圣经》作者们也使用因果之道,来借喻比较上帝和祂的创造。有时这些比较涉及无生物,例如以赛亚书10章17节,这么写着:
以色列的光必如火;祂的圣者必如火焰。在一日之间,将亚述王的荆棘和蒺藜焚烧净尽。(以赛亚书10章17节)
这节经文上下文显示,上帝要毁灭亚述帝国。要阐明这事如何发生,以赛亚将上帝比喻为「火」和「火焰」,要来「焚烧净尽」。事实上,以赛亚是将火焰焚烧的力量类比上帝摧毁的权能。
同样的描述也显示于其他关乎上帝的隐喻,例如诗篇18篇2节,诗人如此描述: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盘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诗篇18篇2节)
在此,我们看到诗人将上帝与祂的一些创造物相比,例如「岩石」,「山寨」,「盾牌」,「拯救的角」,还有「高台」。他是要表明上帝如何保护他,拯救他脱离敌人。
《圣经》也将上帝和动物作比较。例如申命记32章10和11节,摩西说道:
耶和华……看顾雅各,保护他……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搧展……(申命记32章10-11节)
还有诗篇91篇4节,这么说道:
上帝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诗篇91篇4节)
这许多经文显示,《圣经》以无数描述指出上帝和祂的创造之间的相似,这个显著的《圣经》观点确立一个基础,我们借此得以探索上帝与祂的创造的许多类似之处。
如果我们要了解上帝和祂的属性,借喻比较是基本的方式。我们无法理解上帝,因为祂不是巨型的人而已,祂是上帝。因此,当上帝俯就我们,向我们启示祂自己,祂不是用我们无法明白和理解的方式。当上帝启示祂自己,祂的恩慈和怜悯是以我们能理解的关联事物表现出来。因此,这些比喻的言语,范例,类比,隐喻,直喻等等,都是让我们可以拼凑整合起来去认识上帝。
——沃迪·鲍查姆博士
除了否定之道和因果之道这两个基本策略,《圣经》也确认中世纪学者所用的第三个策略卓越之道。
卓越之道
卓越之道意思是「优越」或是「伟大」。这个方式借着比较上帝和祂的创造,也让我们认识上帝可传递的属性;但是这个方式所根据的《圣经》观点是,即使上帝和祂的创造相似,祂总是超越所有受造物,比他们都要伟大。提摩太前书6章15和16节,保罗如此说道:
那可称颂的、独一的全能者,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必把基督的显现表明出来。只有他永远不死,住在不能接近的光里,没有人见过他,人也不能看见他。愿尊荣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提摩太前书6章15-16节)
保罗讲到上帝是「全能者」,是「王」,是「主」,以此证实上帝在许多方面类似人类的统治者或君王,但是留意,保罗也强调上帝是如何超越所有的统治者,祂乃是「独一的全能者」,「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只有上帝是永远不死的,也唯独祂住在不能接近的光里。
我们从整本《圣经》发现,上帝赋予祂的创造物能力,复杂结构,广阔,良善和奇妙等特质,这许多方面显示出上帝和祂的创造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与此同时, 《圣经》也屡次清楚表明,上帝的权能,复杂,广阔,良善和奇妙是更加伟大,超越一切存在的受造物。就此意义来说,《圣经》里的卓越之道提醒我们,即使祂与我们相似,上帝还是远超越我们。
我们看到《圣经》作者们遵循这三个传统策略来认识关乎上帝的真理,就是否定之道,因果之道,和卓越之道。综合起来,当系统神学在探索上帝与受造的相似性时,这些基本策略确立了坚固的《圣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