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1.7 两个主要的属性类型

我们记住上帝的属性和它的基本概念,接着要来探讨第二个议题:上帝属性的几个不同类型。神学家如何辨别和区分上帝本质的属性?

类型

因为《圣经》没有清楚列出上帝的所有属性,也没有加以区分类别,神学家于是将上帝的属性以不同方式分类。许多学者乃是按着我们在本课先前所提到的,因果之道,否定之道和卓越之道来区分上帝的属性;另一个把上帝属性分类的通常方法,则是基于人类乃是上帝形象的这个基本认知;这个方法通常以祂的「本体」,祂的「理性」,祂的「意志」,祂的「道德性情」等,来描述上帝的属性。虽然在区分上帝属性上,这两种分类的方式都不是最突出的,不过当神学家谈到上帝的属性时,不管是明说或暗喻,这些方式不时会出现,所以我们还是要记住。

大多数情况下,福音派学者喜欢将上帝的属性分成两个主要的属性类型。第一个类型是上帝不可传递的绝对属性,第二类型是上帝可传递的相对属性。让我们来解析这两个类型,先来谈上帝不可传递的属性。

不可传递的. 知名的神学家经常指出这种二分法的有限性,我们在接续几课会探讨这些议题。不过在谈到上帝本质的属性时,这样的区分还是很普遍的方式。

不可传递的意思是不能分享,因此上帝不可传递的属性是上帝本质的那些属性,不能与受造物,包括有上帝形象的人类,一起分享的。我们从否定之道谈到的上帝属性大致就是属于这类型,上帝的这些属性让祂有别于受造之物。

之前我们看到,《奥格斯堡信条》的第一条指出上帝的六个属性:祂是永恒的,没有主体,没有部份,有无限能力,智慧和良善。虽然这是简略描述,然而上帝不可传递的属性通常和永恒,没有主体,没有部份,无限等这些词语有关联。上帝是永恒的,我们是暂时的;祂没有主体,我们有身体;祂没有分开的肢体,我们却有;祂是无限的,我们是有限的。

上帝为了要和我们沟通,《圣经》有时用隐约或是明显的描述,来谈上帝这些属性与受造物之间的对比;《圣经》主要是透过上帝与受造的对比,来说明上帝的这些属性,其目的不是要人类模仿上帝的这些性情,不是要我们试着成为永垂不朽,没有主体,没有部份,或是无限;《圣经》乃是要我们认识上帝的这些属性,以谦卑的心态认知祂与我们的差异,而敬拜尊荣赞美祂。

记住上帝不可传递之属性的观念,让我们来思考上帝属性的第二类型:上帝可传递的属性。

可传递的. 在《奥格斯堡信条》第一条列出的属性里,可传递的属性通常和能力,智慧和良善有关联。

可传递,意思就是能够分享,因此,这里指的是上帝能与祂的受造物,特别是和有祂的形象的人类分享一些永恒的属性。人类具有能力。智慧和良善 ,即使不完全,而且很人性化,但是我们的确具有这些特质。

我们主要是透过比较来认识上帝这些可传递的属性。在这个含义上,这些属性大致上与中世纪神学家借着因果之道和卓越之道辨认出来的性情相符合。整本《圣经》教导我们不只是爱慕这些神圣的属性,也要我们仿效这些特质;在我们能力运用上要越来越像上帝,也要效法祂,在生活中增长并展示智慧与良善。

关于上帝这两个类型的属性,还有很多需要说明的,我们会在这系列的接下去几课继续探讨它们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只要记住,要区分上帝属性的类别,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它们区分为不可传递和可传递这两种。

学习系统神学的学生需要能够分辨上帝可传递和不可传递的属性,两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何以不同;上帝是截然有别于祂的受造物,然而我们却也具有上帝的形象。那么我们需要知道,上帝的形象里,哪些我们具有?哪些我们没有。我们当然要记住,上帝是永恒而且无限,不会改变;然而我们是有限而且以不同方式常在改变,还会有失败;不过我们也像上帝那样,可以具有知识,能够爱人,会追求公义和怜悯。在这些层面上,我们只是有限的程度,而上帝所行却是完美的。重点是我们需要知道,身为上帝的形象,我们自己是谁;而作为我们的创造者,上帝是谁。

——布然敦·罗宾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