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 3.9 经文的文学特征
但是当《圣经》经文和神学命题不太一样的时候,事实简化这个过程就变得有一点复杂了。理想的是,在这样的情形里面,系统神学家认真留心经文的文学特征,能够分辨出这些经文教导的事实。然后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些分别出来的事实进行神学探讨。例如,箴言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简单的神学命题,但通常并不是这样。看看箴言23章13,14节,我们看到,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章13,14节)
乍看之下这句箴言似乎作了两个事实性的宣告。它说受管教的孩子「必不至于死」。它说管教孩子的父亲要「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但是按照箴言这样的文学体裁,像这样的声明几乎从来都不是直截了当的神学命题。认真解经的人会发现,这些经文不是在作直接的宣告,不是在保证管教一定有效。这些经文而是鼓励有智慧的父亲管教他们的儿女,因为管教可能在他们孩子的生命当中带来积极的结果。事实上,正如这两节经文开始部分说的那样,这些箴言主要的目的是鼓励父亲。这位智者说道,「不可不管教,要惩罚孩子。」他向父亲的建议是,要管教他们的孩子。
记住这些情况,系统神学家就能分别出一些隐含的事实。例如,在人论这个教义里面,系统神学家可以使用这段经文,证明孩子是有罪的。在成圣这个大题目之下,他们能使用它来说明,作父母的管教孩子,目的是为了孩子在圣洁上有长进。
很有意思的是,至少有一位系统神学家使用这段经文来支持末世论的一个观点。伯克富(Louis Berkof)在他的《系统神学》第6部分第三章使用了箴言23章14节,来表明死人复活这个教义的一个方面。他这样说,
肯定我们并非找不到证据,证明在犹太人被掳很早之前,他们已经相信死人复活。这是隐含在说人要得救免下阴间那节经文里面的。
在这里,伯克富得出结论,箴言23章14节表明旧约时期有信心的以色列人是相信死人是要普遍复活的。伯克富通过引人注目的事实简化,用了一节主要是为了鼓励作父亲的管教他们子女的经文,却来支持末世论的一个方面。
有时候,关注事实会变得更加简化。例如你可能会记得,系统神学家倾向尽量直接陈述事情。所以,如果一段经文使用了修辞法,系统神学家会倾向更浅显地解释这些修辞。
我们可以在米尔拉德艾里克森(Millard Erickson)的《基督教神学》第48章,看到所作的这类非常戏剧化的事实简化,他是在讨论神的话语是蒙恩之道。他注意到,在列举在一起的《圣经》经文中,有一系列的暗喻和明喻,是在讲神的话语的。正如他说的,
有一系列丰富的形象,是描述神话语的本质和功能的,(如)大锤、镜子、种子、雨水和雪、奶、干粮、金银、灯、剑、[还有]火。
艾里克森竟然提到这些形象,这对系统神学来说的有一点非同寻常的。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他不是在讨论这些形象给《圣经》读者带来的丰富的想象冲击,而是通过对事实简化,用一个简单直截了当的命题把这些事实简单化。如他所说,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传达了这个观念,就是神的话语是大有能力,能够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成就极大的工作。(第1011页)
我无法想象会有人真的不同意他的判断,但也很清楚,这个判断是广泛事实简化的产物,把这些形象带来的更广阔的冲击撇在一边,为的是很简单地陈述这些形象证明的一个事实。
正如你能想象的到的那样,像这样的事实简化过程是可以用在很多《圣经》经文上的。例如,我们看出埃及记20章3节所记的第一条诫命,神说除他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从中可以归纳出,《圣经》里的神是超越所有其他超自然的势力的。我们看诗篇105篇第1节,这节经文说人应当称谢神,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神是配得赞美的。就算有的《圣经》经文目的是给读者带来多重冲击,系统神学家几乎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实性的内容上,用直接的神学命题解释这些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