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 1.5 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第三点,新约神学和系统神学截然不同的原因是新约用多样化的文字体裁来表达神学。新约的作者使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形式和风格。

文字体裁

系统神学的写作只有一个基本体裁:我们可能称之为长篇的论章或论文。出现在系统神学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是这类文体。

相比之下,新约的神学却用很多种类型的体裁来表达,新约中有各种各样的文字类型。广泛来讲,包括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叙述体和书信体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主要是叙述体,而新约后面其他的部分是使徒书信或书信体。在新约叙述体和书信体之中,我们也发现有诗歌、祷告、命令、控诉、个人申诉、异象、劝勉以及其他很多种文字形式。然而,这些体裁在系统神学中却很少出现。

在基本的神学框架或结构的比较上,系统神学和新约圣经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把彼此相关的教义组成神学的方式。

基本框架

系统神学特别遵循在若干世纪的教会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基本框架结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更正教系统神学都是以这些线条来组织:开始是有关《圣经》教义或神的教义,接下来的是,人论、救恩论、教会论、末世论。

熟悉新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新约的作者们涉及到所有这些主题。新约教导了有关《圣经》、神、人、救恩、教会和末后的事情,但是同时,和系统神学不一样,新约《圣经》没有按照这些主题线条来组织安排,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相反,与一世纪的很多犹太神学家一样,新约作者很大程度上围绕神的弥赛亚国度为主题来组织他们的神学。

基督降临以前的许多世纪,旧约的先知表明神要审判犯罪的以色列国,使他们被掳到外邦并遭受外邦人的残酷统治。但是,先知也预言到在末后的日子,神要请亲自带领以色列百姓离开被掳之地,并带来一个全新的、得胜的和祝福的日子。神要使这一切透过弥赛亚来实现,弥赛亚要在地上建立神国度的最后阶段,对悖逆神的一切敌人进行最终的审判,对一切信实(忠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进行最终的祝福。到了新约时候,犹太人已经历经了几个世纪被掳外邦的极大痛苦。为此缘故,弥赛亚的来临和随之而带来的神国度的最后阶段,即使不是整合了犹太教神学最核心的关注点,也可称为那时最为关切的主题之一。犹太教神学家常常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样问题上:弥赛亚何时来?弥赛亚将如何带来审判和祝福的巨大末日?在期待弥赛亚来临时,神的忠信子民应该如何生活?

这些主题也是新约作者主要关注的主题,新约作者围绕神国度的最后阶段和弥赛亚来建立他们的神学,但是他们是以基督教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的。

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说明了,被掳的结束和神的弥赛亚国度不会像大多犹太神学家期望的、以简单地、直接的方式来到。新约作者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释,从这个被掳和犯罪的时代过渡到神的弥赛亚国度的时代,包括了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根据新约《圣经》,耶稣在地上时,奠定了被掳时期的结束,而开辟了神的弥赛亚国度的大典。有一天,基督会要再来,带来他完全荣耀的国度,完成最后的审判和祝福。但是在此之间,被掳的世代和神的弥赛亚国度的世代同时共存。

新约作者们按照这个基本的架构来组织他们所相信的一切。例如,他们没有抽象地解释神,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解释神在罪恶的世代中他的作为如何;在现在这个重叠的世代中他的作为如何;以及在将来的世代中他的作为如何。他们没有提供基督论的教义讨论,相反,他们分别解释了在国度奠基时期、国度延续时期、国度成就时期,耶稣是谁。

圣灵也在这三个阶段中被描述成一个已经来到、一个现在使教会充满能力以及一个将来充满一切的那位。甚至救恩方面的教义也架构在这种概念模式中。救恩是已经完成之事,但是,在国度的继续延续时期,救恩仍然在完成过程中,直到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时候,救恩才彻底地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约神学的基本结构和系统神学的基本结构相差很大。

因此,我们看到系统神学和新约神学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系统神学深植于《圣经》当中;其阐述的一切或神学观点必须忠实于《圣经》,确定是相同的教义和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两者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同时,在系统神学和新约神学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