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   1.11 三段论

经院主义和亚里斯多德在逻辑观点上相融合的第三种方法,可归纳为三段论的范畴。

三段论

总的来说,三段论是一种逻辑论证,用命题来组成前提和结论

举例说明,在小学逻辑课本上,教导的一个很有名的三段论例子,大概是这样的:前提一:苏格拉底是个人,前提二:所有的人都会死,结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亚里斯多德花了很多时间确定不同的命题怎样在一个论证里面按一定次序排列,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他探讨出了所谓的逻辑律(如同同一律)、非矛盾律和排中律,还有各种各样的合理推论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前提里面,正确地或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不同的结论。

当然,真正的神学论证常常很复杂,但是经院神学家在构成他们的神学论证时,试图使之和亚里斯多德的论证规条相一致。

再一次思考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的讨论:「神的知识是不是自明的?」。他用一个直接的三段论,来回应神的知识是不需要证明的提议。他这样写道:

没有人能够从智力上承认自明之物的对立面,但是「神的存在」这一命题的对立面是可以从智力上承认的:「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53:1)。因此,神的存在不是自明的事。

这个三段论在此所展示的内容可以这样来表达:前提一:没有人能够在意念上承认自明之物的对立面,前提二:「神的存在」的对立面可以从意念上承认,结论:神的存在不是自明的。

这段话只是阿奎那透过仔细地运用三段论,来探讨如何辩护他的神学立场的一个例子而已。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代表了经典的中世纪经院神学。实际上,这种着眼于三段论的方法,甚至在今天的系统神学中都保持这个至关重要的特色。

除了关注技术词语、依靠命题和逻辑三段论之外,经院学者也透过他们神学的优先次序来体现亚里斯多德的影响。

优先次序

亚里斯多德运用理性思维从静态、推理、等级的方面,来对事实进行分析。他用一个理性的垂直次序看待一切事情。按照他的观点:所有事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刻度位置之间,这个位置刻度的一端是低层繁杂、不完全的物质,另一端是高层的纯粹统一、完全的形式。而且他相信,哲学的一个任务是确定现实中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个理性次序中的位置。

简单的来讲,神自己处在这个刻度的顶端他是第一法则,万物的无因之因,神是单纯一致、单纯形式、单纯存在;天使处在神下面的一个层次;人类放在天使之下,因为他们是既有灵魂又有形体的。各种形式的动物生命又安置在人类下面;接下来是植物;接着是无机物;气、火、土、水四种基本元素位于无机物之下;原始物质处于刻度的最低端。

因此,为了能够在亚里斯多德的文化中沟通,经院学者试图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这种模式,来解释他们的神学。他们严格地用自上而下神学的次序来组织他们的教义概要,也就是说,他们有意识地在开始强调相应于亚里斯多德等级的高层次的基督教教义,接着一直下来到相应于亚里斯多德刻度的低层次教义。他们始终寻求,从上到下来解释渗透在他们神学中复杂的理性次序,说明每一个部分如何跟其他部分相融合

这种自上而下的神学倾向,在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结构中是一目了然。《大全》的第一部分,以导言开始,然后就直接就进到经院神学最高优先的主题:独一的神;然后,阿奎那转到颂赞三位一体;接着,他集中在创造(这一章仍然注重神是万有的第一动因);阿奎那接下来就转到最伟大的创造物:天使;然后,他开始讨论六天的创造,涉及天使之下的物质创造;接下来的一章是有关人类的,这个有无形灵魂和有形身体的创造活物;最后,阿奎那《大全》第一部分的结束是神对[所有创造物的管理],包括那些只有形体的物质。

阿奎那《神学大全》中反映的亚里斯多德的优先次序,表现了经院主义基本策略的特色。这种倾向也体现了多个世纪以来正规基督教神学的特色,甚至体现在当今正式的更正教系统神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