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消失的千百万人

只要在网上稍微搜索一下,你就能发现几十个“曾经信主者”创办的网站,他们看见了某种“亮光”,于是就放弃了从前的信仰,而且多半心里还有些愤恨。当然,大多数人是悄悄离开信仰,而且往往对此过程毫无察觉的。曾经,他们做过祷告,签过名,也来过教会。他们也曾受洗、加入某间教会,起初一切都光明而美好。他们痛改前非、努力行善,而且每周日都来教会礼拜。但是……就在某天……这一切戛然而止。他们关注的方向变了。这个改变也许来得很突然,也许来得很缓慢,不易察觉。但最终他们离开了。

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原因其实有很多。对他们而言,也许一些行为准则看似不切实际,也许一些教义听起来不够真实,也许基督教的道路似乎没有吸引力,也许其他事物看起来更吸引人。最关键的是他们不再跟随基督。他们停止奔跑,收起东西走人了。他们没有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将消息布于朋友圈。如果你不断追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依然会说他们是基督徒。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其实已经不再是基督徒了。

从美国最大的浸信会宗派——美南浸信会(SBC)——收集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信徒在悄无声息的流失。2004年,在43000多个教会中,总共有教会成员1600万人。这1600万人宣告相信基督并受洗加入了教会。但是,在这庞大的人群中,却只有600万人会在主日去美南浸信会的教会参加礼拜b。这意味着有1000万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当中也许有很多合情合理的原因。也许,一些人转会到了美南浸信会之外的教会,忘记了通知原教会。但即使不考虑这些意外因素,结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数百万曾经声称跟随基督的人如今已经与他毫无关系,而这还仅仅只是美南浸信会一个宗派的状况而已。

问题自古有之

今天也许有很多叛教者和背道者,但这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新约提到,在初期教会就有很多知名人士中途背弃了信仰:

  • 加略人犹大——所有背道者的始祖。他貌似基督的真门徒(约13:21-22),最终却背叛了耶稣,自杀了(太27:5)。
  • 许米乃、亚历山大和腓理徒——他们弃绝了福音,他们的信仰如船倾覆,偏离了真道(提前1:19-20;提后2:17-18)。
  • 底马——保罗在好几封书信中都传递了底马对教会的友好问候。他与使徒的关系肯定很亲密。但在保罗的最后一封书信中,底马因贪爱世界已经离弃了保罗(提后4:10)。

解经学者们也认为,使徒约翰之所以写第一封书信,是因为当时有人背离了信仰。一群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不再相信神的儿子耶稣道成肉身。他们离教会而去,留下一群困惑、软弱、意见不合的信徒c。约翰希望帮助教会正确地看待这样的分裂,所以他说:“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2:19)离开的成员也许貌似坚定的信徒,一

些人甚至可能担任过教会领袖。但现在,他们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要注意约翰没有说的话。他没有说:“这些人曾经是基督徒,但现在不是了。”相反,他说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基督徒。他们从来不“属我们”。如若不然,他们必定仍在教会。他们弃绝信仰的事实表明,他们从来就不是真信徒。

我想坚定地告知你一件事:圣经说,真基督徒是不会离开信仰的,真基督徒不会离弃基督。

这对你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信仰的关键不是我们以前有没有像基督徒一样说话行事,而是我们今天是否仍然在跟随基督,并且能够坚持到底。

在美国,很多教会认为信主只是做一个决定而已。如果某天你想成为基督徒,你只要告诉神,你愿意接受他的赦免,然后交易就完成了。对他们而言,信主就像打麻疹疫苗,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只要接受赦免,无论你有没有继续跟随基督,都能抵御地狱的烈火。

如果你在拿起这本书时,也是这样理解救恩的,那么本章的内容对你来说可能会很激进。但请你放心,我保证这些内容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事实上,对历史上的很多圣徒而言,这些都只是基础概念。例如,写于1833年的《新罕布什尔信仰告白》(NewHampshireBaptistConfessionofFaith)就这样总

结了圣经对救恩的教导:“我们相信,真信徒都会忍耐到底。他们对基督的至死忠心是将他们与虚浮的假信者区别开来的重要标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谁是真信徒呢?我们怎样才能把他们和那些虚浮的假信者区分开来呢?真信徒能忍耐到底,他们坚决地跟随基督,永不离开。

@出版于九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