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人|与你对话:从释经到讲道

前言:

相信每位受到神学训练的神学生、将来上帝话语的事奉者,面向怀疑世代传讲基督,变得越来越困难且深具挑战。较为常见的两种讲道观(宣道性和护教性[1])已经不足以应付当前复杂的文化处境。这意味着讲道者不仅要有敏锐于文化思潮背后的假设,也要尊重这世代的人,了解他们的渴望,需要使用能理解产生共鸣的语言,以圣经和福音重新界定所处文化的问题,重塑他们关注的方向,好使人心能够信服福音[2]。

要留意的是,即便在宣讲的过程发生对话,它的目的是为了挑战文化而不是顺应文化,为了是翻转文化而不是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这意味着,一次好的讲道都需极尽辛苦的攀爬,它需要取代搬弄情感的表演,或一般生活话题的说教。

因此,传讲者需要肩负神的道和听众的需要两个重担。所以,传讲者一方面要有严谨、忠于圣经的释经功底,另一方面要使圣经进入听者的世界,提升其悟性,让他们感到扎心,活出基督的样式。接下来,以四个方面来探讨一种负责任、当代的、合乎圣经的诠释和讲道方法,希望对彼此有帮助。

记得在之前写过一篇回应的文章(《如何传讲神的话》),或者称为:何为释经讲道?如果你没有接触过相关的议题,希望你先阅读一下,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下面的话题。前文是框架式的论述,接下来主要是讨论一些合乎圣经的进路和方法,少走弯路和无意曲解。

1.文本为王:基于圣经的讲道

圣经是一座小小的图书馆,源于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和其他古代文明没什么区别。但在他们中间有一群被称为先知的人,他们认为以色列的历史与众不同,他们把以色列看为神为全人类所做一切事的核心。

通常,我们习惯把话语理解为一种廉价的表达,它与行动是完全隔绝的两件不同的东西,认为行动比言语更有价值,中国有句话说:光说不做!同样,这种思维极大阻碍了我们对上帝话语的认识。

从创世记的开头,我们知道上帝的话语为行动成就效力!先知们非常清楚神的话是具有权柄。因这一独特的关系,可以知道先知的权柄最终并不在于这些人、和他们所蒙的呼召或职分,而在于他们所宣讲的神的话。所以,圣经却不把神的话与祂的作为分开,神的话就是祂心意的完成,坦白说,神的话就是祂的作为,大有能力。

那这是否意味着今天讲台上宣讲的同样具有上帝的权柄,或直接称为就是神的话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古代,先知被称为上帝话语的代言人,先知的宣讲是神在地上救赎工作的一部分。同样,新约圣经的使徒们在讲道的时候也是神的代表,保罗常常称他的信息为神的话或主的话。圣经其他地方显示使徒的讲道充满能力,所讲出的道有神在行动。这说明了讲道不只是关于神和祂救赎工作的言辞,而是神话语的本身,因为,它自身就是救赎的事件[3]。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讲道者既不是先知,也不使徒。所以,启示的来源方面就更加依赖圣经。我们相信,神同样会通过当代的讲道者说话,那么神的话就是神在今天的作为,是救赎历史的事情。那如何认定当今的行动是救赎事件,那就看传讲者是否基于圣经的讲道,如果是,他们必须受到圣经约束。

我们知晓很多拿着圣经同样讲出异端的鬼话,新约给出一个试金石的提醒:要凡事察验(帖前5:20/21)。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标准就是正典,即圣经。所以,第一最根本的标准讲道必须是基于圣经,也就是说,讲道必须传递圣经的意思和意图。其次,讲道必须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最后,讲道必须是好消息,鉴于新约圣经描述讲道的主要用语:宣布好消息。所以讲道的结构既要忠于圣经经文的内容,也要忠于形式。

不幸的是,人们对圣经历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由此发展许多鉴别和批判的程序和前设。人们通常把一些事情相互类比,相互关联,以此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问题主要不是在证据领域方面,而是在于评估证据方面。一个直接缺陷的本身,记录历史事件为真的可能性,是根据批评者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没有活着的证人,一切的结论不过是一种带有前设性预先的判断。另外,超自然的作为直接定为非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将人们的生活关在一个封闭宇宙的假设中。请问,排除任何特定解决方案的方法,能否称为科学?这种偏狭的主张本身就不合科学。

一言以蔽之,一个整全的关于圣经历史的鉴别法,首先它离不开圣经的文本,又是基于圣经的诠释,我们必须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一刀两断。我们必须回到圣经向世界阐明的开放的宇宙观,上帝是历史的主宰,祂超越历史,又工作其中,祂统治世界、护理,又治理。

关于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它不在于对事情之间的关联和类比[4]下定论为真或为假,而是基于目击证人的描述或其来源。所以,我们相信取决于我们对于见证人是否有信心。神迹事件过去是事实,现在仍然是靠信心接受。

圣经的世界观还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神迹。一些看似自然的事件,不容易看到的工作方式,被称为自然律。那些惊人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事件称为神迹。圣经对这两类事件的理解为神间接和直接的工作。换言之,自然和超自然的事件现象,是表明上帝隐藏或显露的作为。在今天,神的旨意仍是如此。

2.神学视野:以神为中心的进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传授一些方法,这样好直接拿回去用。实际上,克服圣经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新的讲道技巧,而是一个整全的释经学的进路。培养你的神学视野尤为重要,是一个不断历练和成长的过程。释经讲道离不开文法+历史的组合,同样也需要基于圣经的、整合的、统一的神学思考。接下来,我们会分别讨论整全诠释的文学、历史和神学三个面向。

文学诠释:圣经神学的进路

在文学诠释中,我们通常会考究文学体裁、修辞手段、比喻、语法、句法,结合上下文得出经文的含义。在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抽出几个碎片的字、词、句建立在假定性的构想上,以先入为主的神学观点发展释经的进路。虽然一些鉴别学的方法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某些经文的要点、结构模式和重要的线索。一个可能埋下的陷阱,容易将与其更广的上下文隔开的倾向。另一个要当心的是,不要发觉与作者本意中并不存在的模式,不要把已知的结构强加在经文上[5]。

那如何更好的将上面众多微量元素,串在一个整全的框架下,又不让偏离圣经的原义,迈向基于圣经的文学诠释。圣经神学提供了一个整全的视野,意思是这一定义中能够感受到对神学(神的自我启示)和历史(启示过程)方面的关切[6]。换言之,正确处理的做法是离不开圣经文学中的历史和神学。在众多神学主题中应聚焦文本自身——上帝自我启示的作为,而不是凭人的感觉插入先入为主的神学观念。

更为重要的是,圣经记录了按照历史进程赐下的启示,那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意味着渐进启示可以避免诠释者在把没有的意思读到特定阶段的经文中,另外诠释者会带着贯穿整本圣经救赎的脉络,在一段特定经文的语境中将福音呈现出来,这种将神的完整启示所要求的完整意义从经文中读出来,才是基于圣经的文学诠释。

历史诠释:国度历史的进路

历史层面上文所涉及到的论述,在历史诠释的议题中就不再重复。另外,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不是本次论述的焦点,你可以借助一些神学书籍的辅助。其中丰富的内在意义提醒大家,圣经作者呈现的是有意义之历史事件的诠释,对于一些没有出现的历史元素,讲道者应该集中作者关于事件的先知式诠释,而不是纯粹事件的历史梳理。

面对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不可验证、多样性、含混性等太多因素,以及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思想的奴役,我们需要恢复基于圣经的历史视野。简单的描述就是从创造到新造(耶稣第二次再来),救恩历史不仅包括人类的历史,也包括全部宇宙的历史[7]。

一些人将这宽广的历史观称为救赎历史,我更喜欢国度历史这一用语。圣经从创世记讲述神起初创造一个国,以君王的身份充满其中。后面人堕落了,神定意重建地上的国,祂与人立约,赐下应许的救赎,要人顺从神国的律法。日期满足,基督来到人间宣告神国的到来。将来有一天,基督必要再来,在地上开展神完美的国度。一个普世的国度历史:创造——堕落——救赎,才是基于圣经的历史观。

神学诠释: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和诠释

关于神学一词不是指向神学理论或学科,是指向神,特别是指向神的启示和关于神的启示。首先,圣经是神默示的,祂是作者,且在人内心中工作。其次,神学诠释不能离开一种由信仰的委身所决定的诠释,而不是一种中立、客观的诠释。第三,一个人不应该把从心里上得出的、与经文的意图相冲突的作者意图强在经文之上,来发展一种属于自己的神学意图。

一言以蔽之,圣经经文必须要在整本圣经的语境中去诠释,以经解经的原则尤为重要。在历史的进程中,上帝的启示并非一次性显明出来,渐进启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按照最近的启示来诠释过去的启示。最后神学诠释尽早离弃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说教。一个基于圣经的诠释,应该把以神为中心的讲道与以神为中心的诠释结合起来,可以避免相互对立的矛盾、灵意解经和武断的预表解经。

3.步入正轨:基于圣经的讲章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主题式讲道尤为突出。即使一些教会确实有过按卷讲道的尝试,仍然被道德式说教所束缚。近年来,一些新型城市教会有意识地开始向释经式讲道转型,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忠于圣经的讲道是离不开艰辛攀爬,需要不断历练,像做菜一样,炒的越多,固然厨艺精湛,如果样样变成拿手菜,可得好下功夫。关于证道讲章议题,同样不是深入探究,是一个步入正轨的建议。为什么一定要迈入解经式讲道?讲道者不能随着个人偏好,应当考虑教会整体的需要。为了自身的成长、处境和长时间的牧养来看,不应养成印象主义、醉酒式和一时被感动的讲道,具体危害请参考前文(《如何传讲神的话》)。在讲道的形式上,既有演绎也有归纳,怎样过度和转向交给时间来操练。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讲章的适切性。一个是圣经的经文,一个是听众的处境。适切性就是把焦点转向会众。为了避免一开始就走弯路,讲章的适切性是要有足够深入地研究经文和其原初的情境与意图,从过去转到现在,讲道者需要跨越经文世界与我们当代世界隔开的历史文化鸿沟。

一些传讲者通过一些较老的注释书使用寓意法,和现代灵意化作为当代应用的转换。今天最常见的捷径以效法圣经人物当作伦理的模范,道德化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讲道,很容易藉着命令语气,把恩典改变成律法,从而彻底替换了圣经自己的议题。

作出适切的宣讲,离不开解释和应用的整合。因为解释构成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应用的理由,所以,解释其本身就有内在的适切性。如何发出适切的、可以沟通的可能,会众必须参与其中。那么,适切性的讲章少不了针对会众特殊的需要;应该进一步针对全人的,不仅仅在理智和意志上的参与,在情感上也要被福音所驱动。适当使用对话、主要的反对意见和问题,以及具体、生动的语言相连接,也会让讲章的适切性起作用。

4.探向人心:被福音驱动的生命

面向文化传讲基督,一些学者建议不应该继续依循传统的讲道,可以尝试从一个当前人类的需要和问题开始,然后带入圣经来作为回应与解方。传道人的呼唤不是让某人因个人需要发出行动,而是邀请人得救赎。

人心顽固,选择接触的元素切入尤为重要,保罗实际认同且肯定听众的某些关注、盼望及需要(徒17:28),同时也作为反驳的元素发出挑战。

人为什么对金钱、权力、身份高度认同,从圣经的角度来说,心之所爱指的不只是情绪或情感;心最喜悦的就是它所仰赖和归属[8]。为什么今天的基督徒也很难被证道所改变?爱德华滋在一篇讲章中论述:人们之所说不再留心关于将来审判的警告,是因为这对他们并不真实。另外,今天许多说教的讲章,让人回家后有功课可做;但一篇讲章能感动人心,从爱恋工作、自主,转向爱慕神和祂儿子,当场就能改变人[9],功课当场完成,过着轻松喜乐的一周。

所以,向人心传讲不只是要对付圣经经文、文化叙事;它还包含个人和牧养的面向。首先,向人心传讲要有丰富的情感,要从你心底传讲,你的心必须确实被经文中的真理触摸,只有这样,这些真理在你的生命中真实有力的被传讲出来。

第二,向人心传讲要富有想像力。讲章的例证常常唤起记忆中某种感官的经验,不但帮助人了解真理,会使人爱慕真理,还会使真理在人心显得更为真实。

第三,向人心传讲要令人惊奇。一种无法抹去的渴望和喜悦,一种特殊的安慰和满足。若福音唤起这样深刻的故事情节,给人带来喜悦、施放魔咒并塑造人心,正是我们要传讲的令人惊奇。

最后,向人心传讲要深植记忆。使用新鲜且具洞见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同样可以在已知晓的真理上,重新植入新奇的烙印。向人心传讲是离不开以基督为中心的,让听众从学习知识转向对上帝的敬拜。向人心传讲是面向实际的,根据所传讲的经文,运用福音的动能在人们生命中做出实际的改变。

备注:

  1. 第一种是宣道性的讲道,使用圣经让人抗拒文化,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第二种是护教性讲道,这种讲道追求与外界对话,它会可能产生一种极端,不是太抗拒文化,就是被文化牵着走;不是过度僵化,就是太有弹性而没有原则。提摩太·凯勒《文化讲道学》,校园,见18页。↑
  2. 蔡慈伦,台湾神学研究院讲道学副教授。↑
  3. Haddon Robinson,BSac 131(1974)56。↑
  4. 历史学家通常根据文献的历史可靠性做出或然性的判断。大多以相同地区的关联性,类比其事件的相似性来判断事情的真实性。↑
  5. 桂丹诺《从释经到讲道》,麦种,见119页。 ↑
  6. 霍志恒《圣经神学:摩西时代的启示》,天道,p10。↑
  7. Danielou,Lord of History,28。↑
  8. 提摩太·凯勒《文化讲道学》,校园,见193页。↑
  9. 同上,见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