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改革宗信仰?

摘要:近来年,越来越多的主内肢体对改革宗信仰的认同和接受,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教会事工上有着重大的翻转,一方面信徒通过门徒训练,获得在基督里得救之确据;另一方面对真假福音有着强有力的分辨力,在真道上寻求合而为一建立神的教会。不可否认是,部分自称为改革宗的教会并没有给地方教会带来复兴和建造,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张狂被广受批评,给教会带来极大的亏损。一个教会若不行在真理当中,委缩和瓦解必在所难免,主说,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启 2:5),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理应为基督、为教会怀着一颗“主必兴盛,我必衰微”的心志,在未知的属灵争战中作出美好的见证。

关键词:认信,传承,权威,圣约的群体。

一、改革宗信仰是什么?

 1.是认信的信仰

“我信”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如果你留意主日崇拜的流程,大多数教会在崇拜的过程都有一项认信的程序,《使徒信经》是被使用最多的信仰告白之一。你曾否为主传过福音?我想应该是有过,“你有信仰吗?我是信耶稣的,你是否愿意听听有关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自然而然,从你的信仰里流露出对基督“我信”这份的执着,主所赐的,我愿意跟随。

作为改革宗信仰体系的一员,我们认信大公教会所传承的四大信经分别是《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亚他拉修信经》,同时我们也接受改革宗信仰告白和要理问答,它们分别是《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大、小要理问答》《海德堡要理问答》《多特信条》《比利时信仰告白》,以认信为基础的群体是改革宗教会的一大特色。这些信经信条一般教会在崇拜流程中使用和宣读,更多是纳入门训课程轮期教导,也是成为教会会友的一个评估和检测。

 2.是不断归正的信仰

宗教改革有一个标志性的口号:“持续不断地归正”(reforming reformed),以圣经为我们信仰与生活最高的准则,不断地归回圣经。这个精神就是强调人类的败坏,人心的诡诈,必须不断地自我检讨,我们在哪里偏离了圣经、容让神的恩典,藉着上帝之道帮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本相,然后不断地归正。

有人对“改革宗”带有偏见或敌意,如果你用“归正神学”去表达你的立场,我相信大家都会愿意接受。唐崇荣牧师的归正福音布道让我们受益匪浅,以至认同,感谢上帝在不同的时代兴起时代的工人,以不同的方式造成祂的教会,阿门!归正或改革宗(Reformed)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归正就是归回圣经启示出来的真道。归正不是宗派,而是一种精神。那么归正神学又有什么特色,我们从下面圣经和教会两个仪题加以分析,以历史的发展和教义的形成展现给大家。

二、改革宗信仰:圣经与教会[1]

在中国教会的传统中,多年来对宗派观念是相当抵触的。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从认知到挣扎,再从认同到接受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彼此不认识的时候聊到最多的一句话,“你是什么背景的。”福音派[2]一词被越来越多的肢体所提及,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相信《圣经》是神所默示无谬无误的真理,随着后期一些不再坚持圣经无误,福音派这个名字就越来越走样,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改革宗就是在这“走样”的这条道路上搬演着维护《圣经》无谬无误的角色一直传承下去。感谢主,直到如今,中国教会仍是认信圣经无谬误至高权威的最大群体。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鸟瞰圣经与教会的权威,帮助我们认清回归古旧福音的必要性,消除模糊正确对待。

 1.圣经的权威

从391年到1517年宗教改革,这段我们可以称为罗马天主教时期。在圣经默示的权威上,都视圣经为无误[3],并非更正教独创。到了中世纪,教会几乎不顺从这种权威,甚至走向了极端。他们过分强圣经只是来自于神,却忽略人和历史的两方面的来源。又过于依赖希腊哲学[4],在这些哲学思想的指引分类和重点。除此之外,因忽略圣经历史的背景,朝向形而上的方向带来多重解经模式,意思就是圣经是一本不清楚的书,又充满了多重的意义,如奥古斯丁所说的立场[5]。之后走的更远,如卡西安的“四重意义”[6]。照着这样的发展,天主教越来越强调圣经的隐晦,除了一些被特殊受超自然光照的人,其他人是没有能力和机会阅读的,圣经是模糊的,不够清晰的,普通人视线之外的。

早期的更正教(新教/基督教),认为圣经源于神,也源于人。是藉着历史的过程藉着人赐下,且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写成的[7]。在圣经的解释层面以字义为基础,也想到最初的读者的意义,古代文本和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改教家认为圣经是可以理解的,清晰的[8],每个人都可以阅读,相比中世纪天主教,更正教高举圣经权威于教会之上。所以,我们不但需要一份传达权威教导的正典,而且应当将这权威的教导传到地极[9]。

当代更正教相信圣经是神的默示[10],但是如今又发展到三种默示观,第一种是罗曼蒂克式,圣经是浪漫意义上的默示,如“灵感”一样,没有上帝的监督而写作,这意味着圣经是人的意见,所以有错,对教会没有绝对权威。第二种就是机械式默示(口述式),认为作者是相对被动的,这与宗教改革的惟独圣经背道而驰,全盘否定人类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原本含义的重要性。当代归正神学默示观认为,神感动作者并监督他们,所写是无误且带有权威,神也没有拦阻他们自己的思想,动机和情感。在圣经经文含义多元化不是归于古典多元,而是建立在人类语言含糊不清的这个立场上的。改教家一直认为圣经是清晰的,就是有关基督的救恩是清晰的,不需要学术的钻研就可理解和明白。

 2.教会的权威

当圣经是模糊的,教会的权威在天主教的神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极其重视早期教父,不认为是无误的,上帝已经给他们特殊的亮光。其次,联合大会确定的也是无疑的。如果你注意观察,他们忽略圣经中的历史和人的背景,去转向人[11]的历史,背景的传承,讽刺的是这套权威的体系确定了教会的等级制度[12]和提供了正确无误的教训,不是圣经,而是以教会的等级制度作为神学无误的指引,导致后期出现严重的腐败行为。正如傅瑞姆所言,只有在圣经中才以特定的形式传讲基督,并且只有站在圣经的权威上,我们才能将福音传给全世界[13]。

早期的抗罗宗神学家将很多的权威归于教会的教导和教会初期的信条,但是这个权威必须伏在圣经的权威之下,圣经是唯一不可质疑的权威,惟独圣经的教导奠定了基石。改教家没有拒绝过去的权威,但最终需要在圣经之光中被检验。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四卷这样说过,“我并不是拒绝一切的会议,或完全推翻它们的一切决议。然而他们仍坚持说,我贬低了它们的权威,让每个人随意接受或拒绝会议所决定的。决不如此。不过讲到任何决议时,我愿坚持两件事:第一,我要详细考查,该会议是在何时举行的,因着何事,有何目的,由谁参加;第二,该会议中所讨论的题目应当用圣经的标准来审核。会议的决议应有力量,也应被认为是暂定的,但这并不足以免除我所提到的考查。”更正教改教家非常重视教会中被正当任职的教师权威(牧职性)[14],有些学者值得大大的尊敬,神学的建立不是由个人或团体去完成,而是要在教会的带领之下。所以,改革宗在圣经与教会之间的平衡有一个口号:归正教会在不断归正。

如何恰当地尊敬和服从教父的教导,信经和教会长久的传统,接受这些作暂时初步的判断,以此平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归正神学家注意到三种观点,一端是“传统主义”,就是那些偏向和中世纪罗马天主教非常相似的作法。另一端是“圣经主义”,意思就是必须回到圣经来决定,无需过去任何传统,忽视上帝曾经的作为,只容许当前处境下个人或团体作出判断。归正神学就是处于这些极端的中间,叫作“不断归正”。就是要求我们把早期教父和教会的决议[15]作为暂时,初步判断加以接受,而且对我们自己的改革宗信条和传统也要如此。在当前教会的权威上又会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怀疑主义和教条主义,就是一些人时常倾向怀疑今日的教义规范,另一些就倾向把教义规范教条化。而真正的改革宗神学所采纳的是努力做到“在当代教义陈述上的忠心”。

三、改革宗信仰与圣约的群体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十年,中国福音的实质倾向于个人信仰得救层面,上天堂得永生是福音被广传的前提之一,被主大大的医冶使大复兴推向了高潮。大苦大难处境下的信仰相对单一纯洁,没有太多的怀疑,他们看重圣经、遇事祷告主,到处传福音、过圣洁的生活是老一辈留下丰富的属灵遗产,这一代敬虔持守的美德我们应该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面临严重的世俗化的挑战,福音的本质迈向错误的演变,天堂被遥远化,生命倾向物质化,健康与平安成了最大的寻求。如何重建下一代对信仰的持守与传承,改革宗教会在体制的建设和知识灵命兼备的成长两个方面探索着教会的未来。

 1.建全的体制

中国教会的体制在这四十年中仍旧没有建全的成长,部分地方教会牧者思想的狭隘难以想象,家长制依靠盛行,禾场把控毫无松懈,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多的教会自然委缩和瓦解随处可见,更大的独裁使得传道人被迫离职转向社会,有人像打发乞丐一样打发神的仆人使来唤去,又四处宣耀,你看看我们教会的传道人多么属灵,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那拦阻福音的主必快快追讨,我们都会看见。那些忠心为基督,为教会做那美好之工的仆人,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

改革宗信仰的教会正在走向归正与转型,在教会章程的治理下,一步一步完善教会在行政和财力上的不足和缺陷,一方面在资源的分配上让全职同工在生活上有着合理的保障,财政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在教会的牧养上苦下工夫,积极培养植培时代的工人,供应信徒灵命上的所需,走向委身教会的会员体系,带着异象和使命,以上帝国度的视野奋兴教会,使所在的城市因教会被神大大的祝福。

 2.知识和灵命兼备的成长

圣约的群体关联教会良性的牧养和生命兼备的成长,这是当前中国教会依旧没有突破的瓶颈,使得一部分信徒游走于几个教会之间徘徊不定。实际上教会的治理模式早已非常成熟,只是大多教会内部核心同工因为“奶酪和蛋糕”的因素停止不前,难以迈向改革的步伐。随着城市教会植堂的兴起,那些停止不前的,依旧怀着“我要兴盛,主无所谓”的态度,教会灯台一样随着时间被主挪去。改革宗信仰的教会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成效,但依旧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以会友制[16]为基础的教会治理,看每一个灵魂为宝贵,配得细心照料和喂养,是教会的首要任务。其次,重视以圣经为基础的信仰教育迫在眉睫,门训课程的学习为要处理三个平衡:圣经怎么说的(圣经的诠释),历代群体互动是怎么说的(群体的诠释),我是怎么认为的(读者的世界观)[17]。

生命的成长与教会的牧养密不可分,大多数人认为教会只是聚聚会而已,这是最低级的,树立正确的教会观非常重要,强调圣约群体的关系,我们是带异象和使命,去完成上帝国度扩张的宏伟蓝图。还有就是基督徒的良心、圣洁、品格等,在生命的塑造中都要健康操练,个人圣洁不可轻视,教会的复兴源于教会的圣洁。

总结:本篇以改革宗信仰为出发点,简洁定义,消去误会。其次,通过鸟瞰教会历史的进展,进一步佐证了改革宗信仰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归正的信仰。最后,以圣约的群体,简述改革宗教会正朝着健全的体制迈进,以国度的视野,带着异象和使命来牧养神的教会。

备注:
  1. 第二部分内容引用于第三前千禧年《建立你的神学》第四课神学的权威,笔者梳理后整理而出。 ↑
  2. 福音派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指基督新教(非天主教)。 ↑
  3. Robert D. Preus, “The View of the Bible Held by the Church: The Early Church through Luther” A John H. Gerstner, “The View of the Bible Held by the Church: Calvin and theWestminster Divines, In Inerrancy(ed. Norman Geisler;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0).John A. Woodbridge, Biblical Authority: A Critique of the Rogers/Mckim Proposal(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2): G. W. Bromiley, “”The Church Fathers and Holy Scripture, “in D.A Carson and John A.Woodbridge, eds, Scripture and Truth(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1983)。 ↑
  4. 如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为代表。 ↑
  5. 奥古斯丁在《论基督教教义》第三卷是怎样表达这个立场的:  我们对圣经同一句话有两种或者更多的解释,即使对圣经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不清楚,这样也是没有危险的 ……同一句话能按几种含义加以理解,神为圣经所作的预备,还有什么能比这显得更慷慨,更硕果累累的呢?   ↑
  6. 卡西安(John Cassian),每一节圣经经文都应当被看作是有四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字面意义,就是一节经文明显或一般的含义;第二,寓意,按照圣经是教义真理的隐喻来解释经文;第三,转意或者道德上的含义,为基督徒的举止提供伦理的指引;第四,神秘的含义,说的是神的应许将来在末后的日子怎样得到实现。  ↑
  7. 可归称为恩典的媒介,圣灵借着圣经在现时将救赎施行在罪人身上。《基督徒的信仰》,迈克•何顿著,骆鸿铭译。(美国麦种传道会出版,2016年8月初版),见166页。 ↑ ↑
  8. 清晰的是指有关救恩的层面是清楚的,可认识的,但清晰性不是完全一致,见《基督徒的信仰》205页,见《韦斯敏斯德信条》1.7。 ↑
  9. 圣经是圣约规范,见《基督徒的信仰》162页。 ↑ ↑
  10. 如苏格兰神学家罗洛克(Robert Rollock)所说,圣经是所有争论的裁决者,我所说的圣经,不仅指启示的内容,也指启示的形式,这形式也是神所默示的。Robert Rollock, “A Treatise of Our Effectual Calling,”in Select Works of Robert Rollock(ed.William M. Gunn; Edinburgh: Woodrow Society, 1869), 1: 94。 ↑
  11. 如:坡旅甲(Polycarp), 伊格那修(Ignatius), 爱任纽(Irenaeus), 特土良(Tertullian) 和殉道者遮斯丁(Justin Martyr),以及后期教父,比如奥古斯丁(Augustine), 阿他那修(Athanasius)和耶柔米(Jerome)等人。 ↑
  12. 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执事。治权教阶有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神父等。 ↑
  13. 惟独圣经和自然启示。《卫道学概论》,约翰•弗兰姆著,廖和美译。(华宣出版,2013年12月初版),见29-30页。  ↑
  14. 前者(罗马天主教)视教会的权威为训导的,后者视它的牧职性的。来自主人和仆,这个区别指圣经对理性、经验、传统和文化的规范性权威。见《基督徒的信仰》,199页。 ↑
  15. 健全的传统是圣灵光照的果效,而非默示的果效。反之,作为教会的教理视为具有权威的。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6),19。 ↑
  16. 《何为健康教会?》,狄马可(Mark Dever)著,9Marks出版,见第三部分第10章。 ↑
  17. 三个视角:规范性、处境性、存在性。《神学认识论》,约翰•弗兰姆著,陈德中 孙为鲲译,(中华展望,2011年10月第一版),见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