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飞|教会为何及如何办教育?

- 时间:2021年3月22日
- 主题:教会为何及如何办教育
- 讲员:冉云飞
- 技术:张永豪 约书
- 统筹:Moxi 任婉彤
- 编辑:Nina
摘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爱孩子会超过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父母爱孩子会超过上帝爱你的孩子。在家教育和教会教育的权柄来自上帝,关键看你有没有心志,把孩子的得救看得比一切都重要。
神家的荒凉,首先是从教育的荒凉开始的。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的信仰有很多宗派,有些是比较基要的,有些比较自由化,但两者可能都反对办教育。有些甚至说,你们太贪爱这个世界了,你们办教育干什么呢?都是想高举自己的名,传福音就行了嘛。
我觉得如果办教育只是为了高举自己的名,或者为了贪爱这个世界,那你怎么批评都不为过。但我们办教育不光是为了更新世界、更新文化,我们确实是为了广传福音,使神国得到拓展,这是我们办教育的前提。
第一部分 教会教育的源流和逻辑
我们为何要办教育?很多基督徒不知道为何办,有些宗派反对办,害怕你办教育过后变得自由化和世俗化。我觉得怕我们变得自由化和世俗化,这个提醒是好的;但如果你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反对办教育,觉得办教育和传福音是冲突的,那我现在要来反驳这个观点。
教会学校的天花板是上帝
首先,我们必须梳理教育的源流和逻辑。
《圣经》开篇就说,起初神创造天地……接着,创造了人类。这说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不属于神掌管,没有一厘米一毫米、一分钟一秒钟不属于神掌管。既然神掌管一切,教育可以例外吗?不可以例外。认为教会不可以或者不需要办教育,其实是缩短了神的膀臂。
我写过一首小诗,只有四句:
有人把真神信成了假神,有人把假神信成了真神,你说的是谁呢?你就是那人。
有人把假神信成了真神,比如藏传佛教,从家乡一路磕长头到拉萨,信得很真,是吧?有人把真神信成了假神,比如有些基督徒信的时候就是假信,也有些是把神的膀臂缩短了,觉得神好像没有掌管我的一切,包括我有时候也这么想。其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无论是你个人的安慰还是全人类的拯救,都是由神掌管的。我们必须从这个意义上明白教育也是由神掌管的。
人类教育的权柄从《创世记》1章28节就有了:「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
神让你生养众多,但你不能只生养,不教养。不信神的人都知道“子不教父之过”,何况我们这些信神的人?你要光生不教养,谁替你教养?
我在有一次讲座里讲过,很多人把孩子交到公立学校过后,就什么都不管了,他是真听进去那句话了——“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爱你的孩子超过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下面一句话你更要明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超过神对你孩子的爱。对公立学校为什么要质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政府爱孩子超过你对孩子的爱。为什么需要教会来办教育?因为任何一个父母爱孩子都不可能超过神对你孩子的爱。
这是教会办教育的逻辑之存在。教会学校的天花板是上帝,一般学校的天花板是国家。黑格尔说,国家就是活着的上帝。国家对教育权柄的掌控是近两百年普鲁士以降的结果,现在整个世界都受到这种竞争性的、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的乃至军事主义的教育的影响。中国也是啊,中国古代的私立教育非常多,不像今天,完全大一统,所有权柄都集中政府那里。这是在把国家当成偶像来崇拜,这个教育的源流和逻辑就是错的。教育的权柄必须溯源到上帝那里,因为上帝是全能的。《申命记》6章4到9节,是所谓“教育大宪章”: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以色列啊,你要听”,意思是“全人类啊,你要听”,因为以色列只是神的一个拣选,是整个人类、国家、族群的代表。所以,这句话可以改成,“人类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像《使徒行传》17章28节说的:
「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神在这里已经告诉你,你要去殷勤教训你的儿女,而且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去养育。《以弗所书》6章1-4节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这段话说得很实在,是吧?看上去这些词汇可能不够荣耀、不够高大上,却是事实。
办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引向上帝
我们承认教育有私人性和个体性的权柄,因为我们是上帝造的,父母是上帝的管家,是儿女的监护者。父母的权柄就是在家教育,这个权柄来自神,没有任何人有权柄把孩子从你身边抢夺走,凡是要把你的教育权柄抢夺走的,都是在违背神。这是在家教育的逻辑。
同时,教育也涉及公共性。所有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都带有公共性、团体性和契约性。教会办教育是圣约团体必然的结果。《申命记》6章8节让我们把神的话“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这意味着我们不管走到哪儿都要被分别出来,你不要做一个隐藏的基督徒。
民国许多大教育家,比如陶行知,他在世俗社会已经得尽了别人对他的赞扬,但是他在主那里怎么交账啊?从世俗意义上讲,我也敬佩陶行知,我以前不认识主的时候,就知道他干教育干得很好。但是他作为一个基督徒,后来是被香港一个学者叫何荣汉,写了一本书考证出他是基督徒(见何荣汉、朱小蔓《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版)。你作为一个基督徒,要被别人考证你是基督徒而写了博士论文,说白了,你的“见证”并不好。
民国最顶尖的十大教育家,至少六七个可能都是基督徒,张伯苓、梅贻琦、梅贻宝、陈鹤琴……这些全是基督徒。但他们的“见证”,恕我直言都不好。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从神对教育全面统管的角度来办教育的,他们太贪爱这个世界了,世界的表扬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甚至有些让人误认为他们身上的好行为是来自儒家。
这是我们特别要去警醒的,我们不能办成陶行知弟兄那种教育,是吧?有人说我不办教会教育,我办世俗教育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前提是神要掌管你,你要把人引到神那里来。像我现在讲唐诗,我讲唐诗的目的是赞美唐诗吗?我要告诉你,还有比唐诗更好的诗歌。我不认为唐诗不好,但我认为它不是最好,我要把你引到神那里来。
教会教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育,没有之一。上帝造我们过后,就护理我们,教育是上帝护理之工非常重要的部分。上帝既赐下了普遍启示——山川万物、日月星辰这些都是普遍启示,也赐下特殊启示——特殊启示使我们能认识这位又真又活的独一真神。上帝的护理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圣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本关于教育和拯救的书。
当我们说耶稣基督也是“伟大的教师”的时候,你要注意一个危险,有人会去比附,比如柏拉图也很伟大,是吧?苏格拉底也很伟大,孔子也很伟大……如果只从教师的角度看,你好像觉得还有点可比性,但是我告诉你,唯有耶稣基督是救主!
教育的私人性和公共性是全盘被神所引领和笼罩的,教会天然具有办教育的权柄,这个权柄是神赐予的。其他的社会团体,包括国家、政府办教育,反而是后来的事。他们教育权柄的合法性远远低于教会教育和在家教育权柄的合法性,因为没有一个权柄比上帝更高。
教会办教育,必须首先把这个源流和逻辑弄清楚,免得你觉得教会就是一个一般的世俗机构,或者教会可以被当成一个政府团体。这都是错误的,教会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引到上帝那里。
从神而来的教育”要你的命“
我早年搞教育,写过一些关于教育的书,比如《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等等。我也讲过家庭教育、自由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有人说,你以前很反对意识形态教育,现在教会学校不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吗?我说,你愿意从逻辑上来批评我,我很感恩。国家主义的教育当然是意识形态教育,连美国的教育都充满着意识形态,看上去党派没有进入学校,教育很中立,是吧?其实没那么中立。很多知识分子,包括读书比较多的老师、家长,一听到社会学者韦伯(Max Weber)的“价值中立”(value free),就觉得“中立”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的。当你说“我要中立”的时候,你前面有个“前设”是人可以做到中立;但实际上人都是有罪的、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中立。中立的只有上帝,因为只有祂才是公平、公义的,只有祂才能评判。
当别人说,你们教会学校不就是洗脑吗?为什么你们反对政府洗脑,不反对你们自己洗脑?我说,我们不只是洗脑,像胖牧说的我们还要“革心”。革心比洗脑更坏吗?No!我们的信仰真正要得着你的生命,像我的牧者说的,“要得着你的生命”,简称“要你的命”。如果只是灌输一些世俗意义上给你带来好处的知识,像《哥林多前书》13章1节说的: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哥林多前书》8章1节说:「但知识使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教会虽然看上去跟政府一样也是机构,但教会是“以马内利”的机构,是神与她同在的机构。把教会看得很低的人,我必须说他整个对信仰的看法都会出问题。
我信主5年了,我遇到过很多把教会看得很低的知识分子——当然你也不要高看到天主教那种地步,是吧?有人说,我的“基督论”“上帝论”“人论”“罪论”都没问题啊,我怎么信仰有问题?我说,你要“基督论”“上帝论”“人论”“罪论”有问题,你就变成异端了,对吧?但是你的“教会论”出问题,没有哪个人会说你是异端,你发现没有?
事实上,“教会论”要符合中道,就包括了你怎么看教会办教育。只有不符合中道的“教会论”才会把教会看得很低。《以弗所书》1章22-23节说:
「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你必须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教会,你才能够认识教会办教育。否则,你会觉得教会跟政府一样都是机构。我告诉你,教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马内利”的机构。有句话叫“教会是罪人的医院,不是圣人的博物馆”,这句话当然对,但是你由此低看教会,由此不委身教会,由此不在教会服侍,由此不把人带去教会,你的属灵生命必然受到影响,你必然认识不清楚教会办教育之责任所在。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连美国政府也不是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所以,教会办教育不是意识形态教育,教会之外的教育才是意识形态教育。你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知道为什么教会要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办教育。
教育有两条线:上帝—教会—教会教育—公立教育,上帝—父母—在家教育—私立教育;两者在时间轴上有先后次序。有些人对旧约比较熟悉,认为教会教育是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之后才开始有会堂、办学校。我告诉你,不能这样看,这就像亚当、夏娃都知道有耶和华神,都敬畏耶和华神,但是公共敬拜是从《创世记》4章26节,赛特那时候“呼求耶和华的名”开始的。前后有一点时间距离,但这并不表明教会教育只能上推到被掳巴比伦。
事实上,整本《出埃及记》,上帝让以色列人“分别为圣”,这就是教育。为什么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有第一代、第二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而且是团体性的教育。你能说这不是公共教育?这不是教会教育的前身?
第二部分:教会教育与牧养的关系
教育要在上帝和圣经的统领之下
西方的教育理念跟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样。我们的“教”字,从孝(爻、子)从攵(攴,pu),是鞭打、管理、约束的意思。西方的education是一种引领,像柏拉图的“灵魂先存说”,意思是人自己有的,把它引发出来。
我问你,人为什么会自己有?就像我上逻辑课,我问逻辑是从哪儿来的?所有人都有逻辑,生下来就有逻辑,上帝造人就有逻辑,是吧?但不一定有逻辑学。整个中国在利玛窦、李之藻他们翻译《名理探》(名理探就是逻辑学)之前,逻辑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但是并没有逻辑学。
逻辑学能够使你很深的知道,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道。中国传统的逻辑是从《墨经》来,但墨子其实是study,研究,逻辑研究;并不是logy(…学),后面带了个后缀(logy)的逻辑学。像神学Theology、人类学anthropology、地质学geology等等,后缀要有logy(…学),才能成为有系统的范式性科学。
简单说,中国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由于没有神的特殊启示,只是一种study(研究),但并没有logy(…学),没有logic(逻辑学)。这里面区别在哪里?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一个人可以去做圆周长,做50次都是对的,这当然值得赞美,但这是一种study;只有你把圆周长范式性、概念化、逻辑化以后,变成C =2πr,这才是科学。西方每门科学后面都要加个后缀logy,而不是红楼梦研究、红学study,钱钟书研究、钱学study,这些都不是logy(…学)。
西方教育有神的特殊启示。神有祂自己的选择、路线、时间表,祂定意先从巴勒斯坦开始,然后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非洲。神定意福音的传播从犹太全地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这是神的计划。你不要说,为什么不先传到中国?我告诉你,因为祂是神,祂要怎么定,你管得着吗?《出埃及记》33章19节说:
「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看教会教育与牧养的关系。可以说,讲道就是教育,Sunday school也是教育。讲道和其他教育当然有差异,因为讲道是按照正意分解神的话,不只是在知识上装备,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上翻转。教会办学,当然最终也是要通过神的话语翻转人的生命,但它和讲道还是有差异的,涉及对世俗教育那些方法、形式、内容的吸收和学习;但你始终要注意,这些都必须在上帝和圣经的统领之下。
什么叫圣经的统领?比如有些人写东西说,耶稣与孔子、耶稣与老子、耶稣与某某……我告诉你,耶稣能“与”吗?祂是不能“与”的。耶稣与孔子,这个“与”字表明孔子好像跟耶稣差不多了,实际上差太远了。你把孔子的《论语》读一百万遍,他能救你吗?他一个人都救不了,他连他自己都救不了。有人说,耶稣与老子要对读。我告诉你,不要去对读,老子达不到!《约翰福音》开篇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与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名非常名”,这之间是深渊般的差异。你不要看到“道”,就以为他们是相同的,不是那么回事,差距极其巨大。
我给别人推荐书的时候,叫“圣经统领群书”,用“统领”这个词。你说“圣经与红楼梦”,不对吗?我告诉你,应该叫“圣经统领红楼梦”。我有一次讲课,有个人说,你怎么这么说呢?怎么叫统领呢?我说,你注意到这个词汇,我很感恩,我顺便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叫“统领”,为什么不能是红楼梦统领圣经……当然,今天时间有限,这里我不具体说了,我只是提醒大家,千万要注意我们使用的词汇。
教会—学校—家庭彼此联络得合适
讲道是教育,Sunday school也是教育。对Sunday school稍微了解就知道,英国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很多父亲远离家庭开始到外面去挣钱,Sunday school才由此诞生。
在传统农业社会时代,父亲是不能离开自己家庭的,因为他对家庭不仅负有物质供应的责任,更有灵命引领者这样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是家里的“头”。但是工业革命过后,男人要离家工作,Sunday school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
今天Sunday school已经变成教会的一部分,这是好的,我们承接了这样一种变化。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变化从本质意义上讲,还是对人类贪爱这个世界的一种应对。
Sunday school有儿童的,有成人的,像我们教会成人Sunday school最近在讲提摩太·凯勒牧师的《人生中的福音》,昨天讲到《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家”的比喻。这跟讲道不同,但相辅相成,是对讲道的具体操练和运用。从本质意义上说,Sunday school更带有教牧性色彩,是一种实践神学。
除了讲道和Sunday school,教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我认为是家庭敬拜。
我们现在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学校是消费者的关系、权利的关系,是right(权利),不是power(权力)。这其实是现代人的观念,比如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剩下的就是你学校的事了。No,绝非如此。在教会学校,家长和老师不是消费者的关系,如果只想着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了事,这是家长的极度不负责任。
美国神学家傅瑞姆(John Frame)和他的弟子溥伟恩这些人,提出了“三视角”方法论。如果以此来描述教会办教育,顶尖的位置是教会,肩部是教会学校,最下面是家庭敬拜。三者形成一个三尖角,彼此联络得合适。
教会是学校的属灵遮盖,教会学校必须有属灵遮盖。我遇到一些主内教育机构会问他:第一,你的校牧是谁?美国的军队有军牧,教会的学校也要有校牧,是吧?那么,你的校牧是不是你们教会的牧师?为什么不是你们教会的牧者?为什么你们教会的牧师不支持你的学校?这些问题我要问清楚。
第二,你接受的是一个什么样态的教育?你说,我都是从圣经来的啊。我同意,我也觉得从圣经来的是好的,但我们人都是有限的,我比较反对跨宗派教育,跨宗派的教会学校很容易失去属灵遮盖。
失去属灵遮盖是很可怕的,你明白吗?为什么可怕?教世俗知识你超不过世俗学校,你不是他的对手,是吧?你在世俗知识上超不过世俗对手,你又失去了属灵遮盖,那你怎么办?你失去属灵遮盖之后,世俗化的程度一点不会比世俗学校低。
此外,家庭敬拜是教育的基石。家庭敬拜极其重要,最好你早晚都有家庭敬拜。如果你说早上太忙了不行,那么晚上你一定要有家庭敬拜,比如唱赞美诗、家庭背经。你天天要被神的话充满,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我们常常想犯罪,但是当你脑子里、嘴巴里被神的话语充满,你犯罪的时候马上圣灵就会责备你。孩子也是如此,刚想犯罪,马上想起来昨天背过的一句经文,不要这样做,对吧?这样你才会逐渐被归正。
我在网上分享过一本书,普塔克(Kerry Ptacek)的《基督徒家庭敬拜》。我带很多人读过这本书,我们有个读书会,大概4年读了50本书,其中就有这本《基督徒家庭敬拜》。没有家庭敬拜生活,你想把孩子带好,我可以这样说,难度非常大。
你说,冉老师你以前也不信神,是吧?你不信神的时候,你的孩子不已经是基督徒了吗?我告诉你,那完全是神的怜悯。你说,我千难万险都信神了,神一定会保守我,保守我的孩子。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这样去试探神。你说,神肯定会拣选,神肯定会保守,我懒得管。那我问你,你为人父母的责任和职分何在?
你不能只当一个消费者——我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去了,剩下的是他们的事了。No,你们要彼此联络得合适,比如每天彼此代祷;教会为教师祷告,为家庭祷告,为孩童祷告;家庭为自己的牧者祷告,为教师祷告;教师每天上课之前,也要带领孩童为牧师、为学习、为自己的一切祷告。这样就形成一个祷告链。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 中国教会办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中国教会办学校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教会学校历史还是蛮悠久的。从1807年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英国传教士,新教入华的第一位先锋,中文圣经译者。)来华,也就是新教来华,到今年有214年。当然,新教来华准确说起来时间更早,因为1625年就到台湾了。这些我们不展开讲。
先从宣教目的出发 后与世俗教育竞争
马礼逊当时到中国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顺便说一下,马礼逊的传记很多,我推荐大家读2019年大象出版社杨慧玲他们译的《马礼逊回忆录(上下)》,译得非常好,我甚至怀疑译者可能是基督徒。感谢赞美神。我带领一些教会的语文老师读这本书。我们今天再难再受逼迫,与马礼逊那个时代相比,我可以说,我们已经过得太好了。我们教会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要说,神不会让试探超过我们所能忍受的,这是绝对真理。神在每一个时代的作为又奇妙又不一样。)
马礼逊为什么要办英华书院(Ying Wa College)?确实是没办法,连学汉语都不行,连教他的人都怀揣毒药,因为害怕被抓。他和同工米怜牧师后来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目的是吸引当地的南洋华侨,因为这些人跟中国内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来很多人要回国。
他们办英华书院其实是为了宣教。为了宣教是好的,办教会学校就是要培养基督的精兵和敬虔的产业,但如果办校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宣教,这种功利主义会影响和损伤学校的质量。事实上,英华书院很快在这方面就受到影响。
以宣教事工作为教会学校的推动方向,是马礼逊他们那个年代没办法的办法。你宣教宣不动啊,只有翻译圣经,还有写福音小册子。但是这些也进入不了内地,只有在南洋迂回的培养华人,让华人自己能够进入。这个过程中,宣教成为教会学校最主要的目标,也起到了相当的果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了“快速催肥”效应,当然这个词汇不准确,总之就是想快速结果子。事实上,伦敦会作为差会已经非常好了,对马礼逊那么多年来华宣教并没有具体数字上的要求,只是叫他把圣经翻译完。马礼逊他们后来还编了《华英字典》,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
以宣教为办学的导向,产生了一个过于实用主义的后果,就是有些人宗教状况很不好,或者根本不信神,也可以进来读书,学校对学生并不作信仰上的要求。英华书院就这样开始了,好处是他们的讲员基本上都是正统的、归正福音的牧师。
从英华书院开始,后来教会在中国办了很多学校,比如司徒雷登办的燕京大学。我说过,司徒雷登不是毛把他赶走的,是他自己把自己给赶走的,神可能定意要他离开。燕京大学从1919年到1952年,整整33年确实培养了很多世俗人才,但也培养了很多敌基督。
教会学校一开始不甄别、不要求学生的信仰状况,到后来连老师、讲员的信仰状况也不作要求。哪些人在燕京大学教书呢?周作人、钱玄同、顾颉刚、钱穆……这些人厉不厉害?厉害,都是在小学上厉害。这些人信神吗?都不信神。周作人算比较好的了,至少看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为平等,不像陈启天那些国家主义教育者,对信仰非常排斥。
你一开始是想功利主义的吸引更多人来认识神,但同时你又不甄别、不要求学生的信仰状况,这是不对的。你不信神,但你愿意来认识神或者我要求你去认识神,这是可以的。你不要把自己当上帝,不要被“博爱”这个词吸引,这些人你能帮助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你做不到,因为你只不过是人,你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一体无差别的对待所有人。
整个教会在这个事情上,包括后来办《万国公报》的林乐知、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丁韪良、搞科学翻译的傅兰雅,他们想让别人看到说我们很厉害,你到我们学校来,英文能学好,还有科学课程,毕业后可以进邮电局、电报局、铁路局,当洋买办,收入很高。
你一开始从宣教角度来办教育,已经有问题了;现在你还要跟世俗社会去较量,说你看你们的教育不行,我们的教育行。到后来金陵大学、辅仁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他们都在争相和世俗社会竞争,说你看我们办教育比你们厉害。
比世俗教育办得好,这难道是教会学校的目标吗?打个比方,我以前也想成名成家,写了一些书,是吧?但我现在作为一名基督徒,我当然不会跟别人去比,比如我好不容易研究甲骨文超过了你,这难道是一个基督徒的目标吗?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研究甲骨文很厉害,比他的传教工作还有名,但这只是你作为基督徒的副产品。你研究中国文化是为了传福音,对吧?你在甲骨文研究上比别人厉害,那是神赐福的结果,而不是你追求的目标。
办教育是最好的传福音方式
同样的,今天的教会学校也是如此。孩子在知识学习上很有系统性,有知识树那种树状性,这是好的,但这不是你追求的目标。你不能说,孩子超过了哈佛大学某某,太厉害了。这是目标的副产品,明白吗?
一个人可以在信仰上很虔诚,同时在科学研究上也不错。我们不举牛顿的例子,举“电学之父”法拉第的例子。你去看法拉第的传记,他一边研究科学,一边每个星期主日在讲道,他是一个长老。这样的基督徒是神赐福的结果。
所以,我们办教育,尤其在中国这种环境下,首先是为了“与神同工”。我们能够与神同工是神的恩典,神并不缺什么,神完全可以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想马上实现就马上实现,祂其实不需要我们人来这样所谓的传福音,对吧?祂是为了让你在神国有份,让你的生命得到陶造。祂是为了你的缘故,当然也是为了祂荣耀的缘故,来让你与祂同工。
从这个意义上,你必须明白教会办教育的初衷是为了给神国培养敬虔的后代、基督的精兵,是为了福音的缘故。上一代那些打仗的基督的精兵会退休,会衰老,会被接回天家,也有可能跌倒,从战场上退下来。基督再来之前,传福音是一个带有纵深度和宽广度的宇宙性争战,这个争战不是三天两天就能结束的。你不只自己要穿上全备的属灵军装去打仗,你还要培养下一代的后备兵员,因为你知道打这个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基督再来之前属灵争战非常激烈,你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后备力量,而教会学校就担当着这样的重任。
我们经常去跟外邦人发单张、传福音,却不去办教育使自己的孩童成为圣约团体的子民,成为信靠神的圣乐应许之人,这不是很奇怪吗?这是多好的传福音方式,比你向那些陌生人、不信的人传福音要有果效得多。我们办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跟世俗社会较量,说你看我们教得比你们好,你来上我的学校,我不管你的信仰状况。No,不可以这样,你别忘记了,你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基督的精兵,为属灵争战培养后备兵员。
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当然送公立学校原因很多,比如有些人可能另一半没信,有些人可能是软弱,也有些人是小信;这其实都可以理解。但是你必须明白一个问题:你是基督徒,你知道救恩是何等甘甜美好,你知道永生是什么样;若你不向自己的亲人乃至孩童传福音,不让孩童在教会学校受教育,那你可能有两个问题,要么你并不真爱你的孩子,要么你并不真信——至少你没信到一个地步说非如此不可,不如此就不得救,不如此就要到地狱、到永恒的火湖中去。这是何等令人恐惧的景象。
事实上,很多基督徒为什么传福音乏力?要么没爱,要么不信。有些可能是小信,他害怕;有些是没有爱的能力,因为他没有感受到神的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那么一点爱,你爱的能力弱主要是因为你从上帝那里支取的爱太少,你太小看、太轻看你的信仰了。
你必须明白,没有救恩是何等“苦”的事。比如我本人,我以前在世俗的“罪中之乐”中也取得一点小成就,是吧?但是我现在拥有的平安和喜乐,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世俗意义上的名声、利益,都不可能带给我今天神赐给我的这种平安。我信神过后,明显感觉到神对我的一个呼召是要让我教主内这些老师,因为我以前也研究教育,为神国培养那种能打美好仗的基督精兵,必须有优秀的老师。
兴起服侍 不要原地等待
最后,我想提一下,我本人不主张跨宗派办教育,学校需要有教会作为属灵遮盖,至少要有你所在教派的信仰告白。我不主张办没有教会牧养的学校,那种学校的属灵光景很容易出现破口。
你想一想,如果孩童和父母都在同一个教会受教育,这样的属灵遮盖是非常稳靠的。如果老师也属于同一个教会,或同一个区会、同一个宗派,这样在属灵上就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争战。相反,如果你受到的牧养和你孩子受到的牧养都不一样,你说你怎么教吧?
一般的社会机构,哪怕是主内机构办教育,我觉得他们面临的属灵争战会比有教会属灵遮盖的学校大。像《阿摩司书》9章11节说的: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
你明知道有破口,你偏往破口去,这当然不好了。你想一想,如果没有教会的属灵遮盖,虽然大家可能都是主里的弟兄姐妹,但是没有校牧,家长很容易把学校当成一个消费机构,然后家长和老师之间彼此指责成为常态,这非常危险。
大家可能都觉得,现在教会学校的教材和师资都比较短缺,质量也不够高。我信神以来很感恩,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主内教育文章、公号,包括书籍、资料等等。对父母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等待,等着谁来帮助你。你自己要为孩子的得救努力。你要知道让孩子成为一个被福音归正、不偏行己路的人是多么重要。
有些人看到问题就去指责,我不会公开指责,我会用《马太福音》18章的方式处理。为什么?每次当我想去对某个事情指责的时候,圣灵就会来指责我,这一点很奇妙。圣灵说,你看到了这样的问题,你当怎么办?你能说,这个不属于我管?
很多知识分子说,哎呀,这个教会水平低啊,我懒得去。我就跟这样的知识分子说,我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告诉你,教会是神的家,你既然看到了问题,你就要去委身,就要去服侍,耶稣都要给门徒洗脚,你是谁?神学批评家吗?
我觉得许多知识分子信主多年,信仰和生活还如同油和水,并没有融合在一起。当你说教会学校教育不系统,师资水平不高,圣灵提醒你:小子,为什么你不兴起?为什么你不来教?为什么你不去编教材?你要知道神让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是为了要兴起我们,而不是让我们原地等待。
看到问题就来解决,不要等。你也可能看到问题不说出来,藏在心里,免得别人说,你怎么不来做。但你要知道,神洞察我们的心思意念,神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我们要在地上做好神管家的工作,教会学校和在家教育可能会受到逼迫,但神的恩典一定够我们用。
我信神不久教会就受到逼迫,但我非常感恩神赐我这样一种景况。它在提醒我,我是有罪的,我是有限的,我每天走的是属天的道路,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无须过多贪爱这个世界。如果每天岁月静好,没有逼迫,你的信仰状况反而容易出问题。当然我们不是寻求逼迫,我们不是受虐狂,但逼迫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凡是临到的都有神的美意。《创世记》50章20节说:
「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不要说缺乏,缺乏你就来兴起,缺乏你就来奉献,缺乏你就来服侍你,缺乏你就来引领。不要说我等张三李四,神啊我没有能力,你没有给我那么多恩赐。我告诉你,神已经赐给你一颗心,让你看到这个事情的缺乏,你就要起来服侍。像《以赛亚书》6章8节说的: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回应与问答
金牧:特别受激励,冉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听到了先知般的呐喊。有一句话我觉得受用一生,没有一个政府会比父母更爱孩子,也没有一个父母会比上帝更爱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教会要去办教育。一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只有在爱中才能真正孵化、成长,健康的完成他的旅程。
这两百年来,现代国家和政府开始垄断教育以后,实际上给人间带来的是灾难。我听到一个消息,大英帝国原来最高峰的时候,90%的孩童教育是由教会扶持的,后来有教会领袖觉得负担太大,呼吁政府来接管,结果百年以后大英帝国开始没落,教会也衰落了。整个欧洲世俗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
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上帝如此爱这些孩子,为什么教会包括我们这些牧师,不能如此爱上帝给我们的这些孩子?这是今天中国教会特别要去思考的问题。神是爱,但神的家却爱不起这些孩子,教会如此软弱、不坚定。
以进步之名垄断孩子的灵魂,从思想深处塑造这些孩子,这是一种新的异教,类似于旧约里面用孩子献祭的迦南邪教,是耶和华非常厌恶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理想、期望,甚至所谓的国家利益,把孩子这样献祭当作工具,这是一个灾难。有一天,我们都要站在上帝面前为这个时代忏悔,上帝会问你们那时候做了什么?把这些毫无分辨力的孩子一个个放进……我们说,环境太恶劣了,孩子得有出路……但那不是出路,我们有一天会因着自己的胆怯、无作为,在上帝面前受很大的审判,就像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经历的一样。
教育不是教会为了宣教办的,教会是为了教育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下一代,我们就是把巴基斯坦全部福音化了,我们仍然是不称职的。当然我们知道非常艰难,前几年那些尝试在家教育或民办教育的学校,我还参加过他们开学典礼和营会。我说,你们就像30年前的金天明牧师在家里开始家庭教会一样,你们是中国教育的先驱,带给未来新的希望和服侍。这几年很多教育机构遭到挫折,我觉得教会应该与他们共患难,把他们当作全职工人来支持,把资源无私奉献出来让大家去使用。
冉老师谈到,未来办教育应该是专业化教育机构、教会和家长三方联合的模式。我也参与过一些学校的工作,光有机构是不行的,机构的资源有限,并且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就像重力法则一样,家长再爱孩子,也只能以孩子眼前的利益为主导。但是教会能够把这三方连接在一起,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提供属灵和价值观上的支持。我觉得三股绳子拧在一起,没有势力可以胜过。就像城市教会,30年来经历了很多压力,似乎外边压力大,教会反而更纯洁,里面更有上帝的灵浇灌。
我感到上帝现在是在练兵,未来的复兴是空前的。教会要达成共识,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很好的培养。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都是地方教会和众弟兄姊妹一起建立的,中国未来也会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出现,只是现在压力比较大,需要在艰难当中破茧而出。
盼望全国的牧者们、有主内教育托付的青年人,包括家长们都能够兴起,教导孩童当行的道路,这是上帝给我们的神圣命令,没有一个家长有权利放弃这种使命,我们有责任把孩子带入基督的爱和真理的亮光中。
关键看你的心志
王牧: 很多人问,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办教育?
冉云飞:以我对各地教会学校的一些了解,我认为首先教会学校本来就不是去跟世俗教育竞争的,对吧?你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至少在这个世代上帝不让你这样去干。上帝在民国时代已经给了你这样的能力,但是你不使用,很多基督徒教育家都去办世俗教育了,是吧?上帝厌恶这件事情,上帝知道你们一旦自由了,就太自由了,自由到一个地步,不持守归正的信仰;就像现在欧洲和美国一样,那种肉体的、眼目的、情欲的自由,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试探。
有些人觉得好像不自由,我就没办法信神,没办法办教育了。我告诉你,福音是任何国家、民族、制度都可以穿透的,不然的话,那就不是福音。办教育,三五个人就可以,你跟周围三五个弟兄姐妹可以彼此联络得合适,一起办。课程可以线下,也可以线上。当然线上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育,因为线下是有位格性的交流;好像敬拜一样,你网络敬拜听得再多,都不如线下握个手或者拥抱那种感觉。
你说,我们附近没老师啊。我告诉你,老师在线上啊。比如你想学古文可以找我,我完全是从圣经的角度来教中国文化,当然我现在服侍比较多,不一定有时间。我的意思是,有些课可以线上,每门课都线下太奢侈了,做不到。有些只能线下的课程,比如博物学,你要带孩子去公园、山林、河流,到大自然里去感受“诸天述说神的荣耀”。每门课程不一样,你可以依据当地的资源,有老师就请来做位格性的交流,没有也不要着急,网上有的是。现在我看到很多知识分子在兴起,这是神的恩典。
我觉得办学可以小型化,你可以不称之为学校,但可以用学校一切的方式,比如有属灵遮盖、有教会牧养。你可以不做得那么大张旗鼓,不是非要有个操场才能办学,对吗?神若赐你,你可以有操场;神若不赐你,到处都是你的操场,你可以带孩子到公园去。
办教育这件事,首先你要低调、谦卑,要向神求,要祷告。如果环境相对宽松,一二十人也没问题。中国各个地方不一样,如果你那个地方相对宽松,可以接纳一些外边来寻求的弟兄姐妹,大家彼此合作,彼此相爱。关键是你的心志,你有没有把受苦当成兵器?有没有把孩子的得救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有没有把自己向上帝交账看得比其他重要?如果有,你绝对想得出办法。
我认为小型化、网络和线下结合是未来办学的模式。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人,因为我在培养老师。说培养,第一,我在有些方面可能相对比别人知道的要多一点;第二,我年龄比较大了,我56岁了,现在主要在教老师,让他们有机会来教孩子们。
我再说一遍,关键是你的心志。你看不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都要过去,关键你把永恒看不看得重要。我教写作课就说,写作是与永恒有关的,不是马上兑现,不是成名成家,也不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都不是,写作与永恒相连。你要把写作、演讲、学习、教育这所有一切,都看得与永恒有份,你有这样的心志,我相信神必带领。神不缺什么,神也不缺我们的膝盖,但是神说,你们确实常常不献上你们的膝盖。当然我也是如此,我并不是去批评别人。
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神提醒我,你不要把自己放在“受教者”之外。有些家长和老师教得之所以很糟糕,是因为他们觉得受教育的是孩子,不是我。我告诉你,真正好的教育是教育者不把自己放在受教者之外。牧师讲道也是如此,牧师是讲给你听的,对吧?但他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的,他要向自己传福音,免得被弃绝。
教育也是如此。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才华就在那里。不要一听办学,就觉得要办得高大上,要有操场,要有楼堂馆所,要有强大的师资。你认可的学校就只有这样子吗?未免太没有想象力了!三五个人难道不可以办教育吗?你一开始就要有两千人聚集,你在干嘛?你是做给神看的,还是做给人看的?你要某某来当老师,我告诉你,那位伟大的老师一直都在,谁又能跟耶稣比呢?
活出被神翻转的生命
王牧:接受主内教育之后,孩子要参加高考吗?怎样把孩子送入社会?
冉云飞:我说实在的,即便这么艰难,整个中国现在也有主内的大学,当然没有你想得那么高大上。哈佛大学早期也是教会学校,它高大上吗?它不高大上的时候,才是教会学校;它一高大上,就不是教会学校了。所有教会学校,不都是如此吗?你要去寻求那些隐藏的、不怎么高大上的大学,神不会让你缺乏的。
有人可能说,跟你们学,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弱。我告诉你未必。别的课我不敢说,我自己教的课,我对那些世俗知识一点不陌生。我信神之前确实还是装备了不少世俗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也读很多世俗的书,我跟知识分子传福音一点没障碍,他注意的我也注意。我经常跟有些好朋友开玩笑说,求神怜悯我不说自大的话,不过现在你们知道的我都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你们却不知道,你们还不相信,关于神,我说出来你们也觉得听不懂。
作为一个老师,你对这些世俗知识的进展,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你一定不能陌生,你要好好学。我现在带了几个读书群,我跟群里的弟兄姐妹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当然读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读圣经、背圣经,天天背,天天读。我50岁才信主。不信之前看了5遍圣经,看不懂,当然也背不了,因为不相信。现在我天天背,每天游泳的时候背一节经文。没谁要求我背,我自己主动要背,我就觉得不背不足以平民愤。你圣经越熟,桩站得越稳,越不怕学世俗知识。你常常“以马内利”,有神在你里面,你怕什么呢?那些世俗知识不过是上帝的普遍启示在人身上的一点反应,你有特殊启示,有神的救恩,还怕谁呢?什么不是你的神在掌管?
有些人信主之后,根本没办法传福音,因为他觉得只要读圣经就行了,唯读圣经。这也不对。我现在看到很多主内老师一点不比世俗老师差,如果一个基督徒只有世俗知识,我并不赞扬;一个基督徒对圣经很熟悉,对神很敬畏,而且活出了那种被神翻转的生命样态,这个我很看重。我知道我自己做得不好,但我很喜欢看到有这种状态的人,看到这样的弟兄姐妹我就要把荣耀归给神,我知道他是我的榜样,我要效法耶稣,也要效法保罗,我要这样去干!
所以,上教会学校是不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弱了?恰恰相反,不仅不会弱,还会被分别出来。将来孩子进入社会,比如搞设计、唱歌,或者进到某个企业去工作,他的生命样态、他传福音的能力,就像提摩太·凯勒写的《为何是他》《工作的意义》《婚姻的意义》等等,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世俗生活要接受神的统领。我们要明白我们所有的一切,比如会写文章、会讲话,或者会挣钱,这些都是神的恩赐。你要求神大大赐福给你。
你的道决定你的术
王牧:目前主内教育的师资如何来培养?您如何看待现状?
冉云飞:我觉得凡是铁了心、定了意要做主内教育的,一定要有呼召,一定是那些愿意为神舍己的人。主内教育不只是一种职业,它首先是一份呼召。你说我有一些世俗知识,我想到教会学校去教书,反正是个职业。我告诉你,不要来,我宁愿缺也不要你来。当然你来了之后有变化,那又是另一回事,那是神的引领。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要成为教师,你要知道这是一份呼召,像《以弗所书》4章11节说的:
「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牧师和教师是同一个定冠词。当牧师要难得多,是吧?全家都要摆上,作师母尤其难。但是当教师就那么轻松吗?你难道没有榜样?你难道不要悔改?你难道仅仅只是教世俗知识?
愿意摆上的教师,首先,是他感受到了这份呼召;其次,他在福音上要归正;之后,还要涉及一些培训。不是先培训,再归正;而是先归正,再培训;否则,有些人始终在福音上不够归正,带学生可能带着带着就带进沟里去了。
这种教师我是见过的。当然不是说我自己做得多么好,但我经常提醒自己,比如我讲了一门课或一节课,我问自己,神在我这门课或这节课里,是一个什么位置?是不是把神边缘化了?讲课的时候,神有没有在我里面?我每回讲完课都思量:神在哪?
首先确定呼召,其次福音归正,最后才是培训。培训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线上讲座,涉及观念性或技术性的东西,比如我今天讲的这些都是观念,技术性的东西比如选什么教材,都可以线上解决。
我在网上带了一些主内语文老师,因为我是中文系毕业的,特别对这个事情有负担。我带他们从来华传教士传记里选了一些教材,里面有些故事不亚于《使徒行传》。《使徒行传》是特殊启示,我说的不亚于是指那种“行动感”。我把这些内容选为教材,这些传教士的文笔非常精彩,不亚于世俗知识分子。
举个例子,选世俗的文章,比如鲁迅、胡适,选不选?选。但我选他们的目的是要拿来在圣经的统领之下观照。比如我选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观》,然后我要说,他说观点是错的。鲁迅我可以选一篇文言文的《摩罗诗力说》。选这些目的是要跟我们的信仰来配套,而不单单是夸奖鲁迅和胡适。我们要承认他们在世俗意义上的技巧是不错的,但是差距在哪儿也要清楚。
传教士传记里面什么都有,比如祷告、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写给差会和同工的信,这些信就是教材,完全可以选出来教三年级、四年级。戴德生的妈妈写给戴德生的信,富能仁的妈妈为富能仁做的祷告,都相当精彩。这些内容天然就有属灵遮盖,为什么不选,非得去选世界的内容?选世界的内容也可以,比如我选蔡元培那篇《美育代替宗教》,我首先说蔡元培有伟大之处,然后再教给学生,美育代替宗教是一个什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可以教演讲、教辩论,而且在教材的编写上有文献进升。文献进升,是让那些发展比较快的孩子能够找到事情做,比如读民国历史要去了解“非基”运动。我教《中国教育史》的时候,专门花了一两章讲“非基”运动,为什么?我想说的是,我们能做的事情相当多,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志:你被不被改变?你有没有呼召?同时,你爱不爱学习?你不只是学圣经。一个爱学习的基督徒,会更容易给不信的人传福音。
我看到过很多人抵挡神,说你们基督徒数典忘祖,都不懂中国文化。但一般跟我交往的人都不会说这句话,因为他知道说这句话很麻烦,我可能懂得比他更多。我们完全可以懂得更多,对吧?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不抓紧学习?为什么不抓紧装备?你的道决定你的术,你的道就是圣经,神的话决定你的术,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