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的故事

5c169c4e3a12a07e1eb1be2a99330aa4

作者  Nick Batzig

我刚信主的时候——脱离属灵死亡,得到属灵生命——我清楚记得用新的眼光所看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树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使我明白,在整本圣经的救赎历史中,从花园到十字架、到新创造,树木的本质是什么。我当时并不知道两个亚当(即亚当和基督)和圣经中的两棵树(即分别善恶树和十字架),它们所具有的深刻神学意义。

从新约教会历史最早的时期开始,「分别善恶树」和「生命树」就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元素。或许,对于伊甸园的树木来说,没有什么讨论能比魏司坚(Geerhardus Vos)在他所著的《圣经神学》中的讨论更有益处的了。此外,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在他2011年Ligonier全国会议演讲中对两个亚当和两棵树的观察,「为什么是神而人?」,以及他在该会议的问答部分的进一步解释,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主题最有价值的一些材料。

十字架与善恶的知识

当魏司坚第一次处理分别善恶树的主题时,他解释说这棵树有双重目的。首先,它是为了一个试验——考验亚当是否顺服他的造物主。撒但会把试验变成试探,从而使它成为临时的考验。其次,它是为了给予亚当关于善恶的经验上的知识。如果亚当顺服,他就会从经验中学习到邪恶。如果他不服从,他会通过选择邪恶和拒绝善行从经验上学习到邪恶。通过这种方式,他会记得他曾经知道的善,相对于因为选择邪恶而知道的邪恶。魏司坚解释了若亚当通过了这个考验,亚当会得到的是什么。他是这么写的:

「人要去获得一种他从前未曾拥有过的东西。他要通过善如何明确地对立于恶来认识善,也要通过恶如何明确对立于善来学习恶。所以很明显地,他可以通过这个考验抉择(probation-choice)的两条岔路中的一条来获得这样的认识。要是他经得起这次考验,那么善与恶之间的对比便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他头脑中:他会从这个新的光照来认识善恶——这个新光照是他的头脑透过善与恶的冲突所带来的试探危机所领受到的。反过来说,要是他堕落了,那么恶与善的对比甚至会更加鲜明地印在他的头脑中,因为过去选择恶的经历以及现在持续作恶的经历,与他从前对善的记忆相比,会更凸显二者的天差地别。人的成熟就在于对这种差别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和一个关键点有关:即人是否会为了上帝、也仅仅为了上帝而作出选择。…… 」(注1)

值得注意的是,撒旦的目的是诱使人相信树本身具有赋予善恶知识的神奇力量。魏司坚在其他地方注意到(就像加尔文一样),花园中间的两棵树是圣礼。重要的是要看到撒旦从一开始就企图让人误解圣礼的本质,并把它们视为物自身(the thing in itself),本身就有功效,彷佛只要执行这个圣礼,它本身就有功效那样(ex opere operato)。

亚当确实得到了分别善恶的知识;但是,正如魏司坚所指出的那样,他是从变得邪恶的角度来得到了这个知识,并且与他所行的邪恶相对比,从而记住了善。

如果我们把创世记第一到三章作为我们的出发点,然后考虑所有人蒙召做出判断的场合(即在善恶之间作决定),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人总会在他的天然状态中选择恶而不是善。当耶和华透过先知耶利米来判断以色列人的行为时,这就是他得到的结论:「我的百性愚顽,不认识我;他们是愚昧无知的儿女,有智慧行恶,没有知识行善。」(耶利米书四22)。过了一会儿,主对以色列说,他们「恶上加恶,并不认识我。」(九3)人所缺乏的是对耶和华的知识。这知识就是善的知识。先知书中有许多类似的经文,在这些经文中,耶和华吩咐所有的人,包括属祂的以色列人,都没有学会怎样行善。当我们接近分别善恶知识的第二棵树,即我们的主耶稣为我们而死的那个十字架时,我们就看到旧约以色列人如何行恶的高峰。

在我们的主被卖并带到人间法官面前的那个晚上,祂被其中一名士兵击打。耶稣解释说,祂「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并且「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约十八20)。上帝证明了祂是正直的。对于击打他的士兵,耶稣回答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要打我呢?」(约十八23)

善恶的知识永远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很明显,未经重生的人每次做出决定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非理性地选择邪恶。我们必须明白耶稣就是善,就像祂是道路、真理、生命一样。涉及耶稣的一切都涉及到善与真。但这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重要:是什么导致人类心中的邪恶浮现出来。没有比十字架更好的例子了。

十字架成为分别善恶知识的「树」(彼得前书二24)。在骷髅地(加略山),犹太人和罗马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代表)为邪恶作出最终判决。面对以色列民众的呼喊,「把他钉十字架,把他钉十字架」(太廿七23),这位神圣的法官向一个被邪恶蒙蔽的世界展示了祂对此邪恶的判决。但就在那里,「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林后五21)约瑟的话从未如此响彻云霄:「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创五十20)。

挂在树上的耶稣向所有信靠祂的人恢复了善的知识,那是亚当因为选择邪恶而失去的。上帝已经选择通过挂在这棵树上的那位,也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一切佩带祂形象的人身上扭转亚当所失去的。没有其他树能够充分体现分别善恶的知识。这是最后的试验。现在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究竟会如何对待上帝关于这棵树的命令。

十字架和生命树

但是,与救赎历史中的另一棵重要的树相比,我们还应该以另一种方式来查看分别善恶知识的树。上帝的儿子亚当(路三38)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丧失了我们对生命树的权利。基督,第二个亚当,通过挂在被诅咒的树上,给了我们靠近生命树的通道。傅格森如此有力地解释了第一个亚当(和他吃的果子),和第二个亚当(和祂吃的果子(就属灵意义来说)之间的关系。他说到: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受到试探,使得祂祷告说:「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祂说这话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是完全圣洁的渴望。任何其他的渴望都是污秽的,不敬虔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圣洁的人从来不会有想要经历被上帝弃绝的希望、渴望,或筹算。在我们主耶稣神圣的人性中,祂从来不会想要处在这样的境地中,使祂要喊叫:「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在客西马尼园,因着耶稣灵魂的圣洁,迫使祂向父神说:「我不要那棵树」。祂这样做是为了解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所作的——因为在伊甸园里的那棵树是用相同的词汇来描述的——与其他树完全没有两样。倘若你经过那棵树,上面不会有弯曲的枝子写着:「我很丑,不要碰我。」树上的果子也不会说:「我很可怕;不要吃我。」去读创世记第三章开头,你会看到圣经是以和其他树同样的方式来描写这棵树的。因此,不是这棵树本身有什么特别,使亚当可以说:「噢,我不想要这棵树」。亚当蒙召要做的,是说:「那棵树本身没有什么理由会让我说我不想要吃它,只除了上帝说过『不要吃它』以外。因此,在这点上,我必须俯伏在上帝面前,并且说:『我信靠祢』,即使我里面所有的冲动都告诉我,『这棵树的果子看起来绝对是很甜美的』。」这是很明显的,因为上帝不会骗人,明明看起来很好吃,但是吃起来却有剧毒……因此,彷佛是说,在人类历史这个奇怪光谱的另一端,耶稣是在面对另一棵树,而这整棵树——和伊甸园的那棵树来对比——都在对人说:「你不会想要得到我」,而祂的天父说:「我要你吃这树上的果子,你要这么作,单纯是因为我是你的父亲,我吩咐你要以这种方式来拯救世上的男男女女。因此,耶稣啊,喝完这杯吧!」这整件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希伯来书继续说到那些哭喊和眼泪),耶稣吃了加略山的树的苦果,饮尽它最后的苦渣。这就是保罗为什么会说:「祂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注2)

弗格森继续以下列方式发展这一点:

新约圣经对这个事实没有太多着墨,即伊甸园的那棵树,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棵树之间是有关联的。圣经只说到,因为在这棵树上所发生的事,人只要来到这棵树的面前,咒诅就会落在耶稣身上;然后,在旧约圣经里内置了这样的律法,即被挂在树上的就是被上帝咒诅的——保罗在加拉太书三章3节具体说到这点……是要表明,「耶稣没有被人用石头打死不是偶然的」。基督是如何死的,具有巨大的神圣意义。这解释了祂为何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以其他方式受死……

如此,这其中的平行处乃是根植于保罗在罗马书五章12-21节的观念——我认为这是腓立比书二章5-11节背后的观念——即第一个亚当是悖逆的;第二个亚当是顺服的。第一个亚当努力要争取与上帝同等的地位;第二个亚当,祂本与上帝同等,却不坚持自己具有特殊的地位,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以人的形式出现——祂死了,不仅死了,更是特别死在十字架上。(注3)

清教徒神学家华森(Thomas Watson)总结了这整件事,他对比了亚当「拿起、吃了」上帝吩咐他不要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而基督也「拿起、吃了」上帝吩咐祂要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基督如今在祂所设立的主餐中,吩咐祂的子民要「拿起、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十字架,就这个词真正的意义来说,对那些吃了它的果子的人而言,就是真正的「生命树」。基督使生命的果子可以产生出来,好叫我们可以借着选择那良善的(即:基督),并且拒绝邪恶,而亲身经历到、学习到善恶的知识。在荣耀之中,所有信靠基督的人,要借着吃喝祂而永远吃那生命树上的果子(启二7,廿二2)。我们会恢复对于善恶的知识,好叫我们可以从此选择那良善的,而拒绝邪恶。愿我们都可以借着信心在基督里被上帝寻着,好叫我们的知识是与第一个亚当因为吃了上帝吩咐他不要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所带给我们的知识完全相反的知识,也让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今我们可以拿起来吃的生命树上的果子的祝福。

References

[1] Vos, Geerhardus  Biblical Theology (1948), pp. 27-33.

[2] Sinclair Ferguson “Why the God-Man?” from the 2011 LigonierMinistries National Conference (at he 53:33 mark).

[3] Ferguson “Q & A” from 2011 Ligonier Ministries NationalConference (beginning at the 31:34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