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与基督合而为一的四种实际做法(1)

如果与基督联合对圣洁来说至关重要,必然带来圣洁,有时看起来实际上等同于圣洁,那么我们思想如何能加深这种相交,这就是好的。或用另一种说法,如果与基督的联合意味着我们的特权和责任就是追求与基督相交,那么我们实际上可以做什么,让这种相交变得更丰富,享受这种相交?

部分答案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必做。我们不做任何事。但神对我们、与我们一道、通过我们做大量工作。我们的感觉会起伏不定,我们对密切的感受会上下波动。但神总在那里。他有一种使我们成圣的方法,无需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他静悄悄地把事情、状况带进到我们的生命当中,让我们降卑,洁净我们,吸引我们到基督这里来。相当经常的就是,神使用受苦磨平我们粗糙的毛刺,打碎我们独立的纹理。我们可能不晓得有什么特别的模式已经把我们带到基督这里来,但经过数年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确实我们对耶稣的爱变更强烈,我们与他的关系变更稳固,我们对他同在的感受变得更强烈。甚至在黑暗的时候,枯干的日子,我们会发现神一直在动工。在思想我们与基督团契时,我们绝不可想象基督是藏在一个角落里,等我们来冲破他刚硬的外表,只是希望我们能关注他。他是不断向我们伸出手来,温柔吸引我们,对我们说话,恳求我们,感动我们,站在门口敲门  (启示录3:20)。

如果部分的答案就是什么也不必做,那么部分的答案就是我们必然做些什么。确实,基督做工,常常是我们不知觉的,没有我们有意识的参与,吸引我们与他更亲密。但我们也需要发挥一种作用。正如在任何关系当中一样,如果我们要在与基督相交方面有长进,有一些做法就是我们必须培养努力,必须尽力去做的。

1.  我们通过祷告追求与基督相交。

很容易从圣经证明,  我们必须祷告。耶稣把祷告作为优先要务(马可福音1:35)。他教导门徒如何祷告  (马太福音6:5-13)。我们得到命令,  要“恒切祷告”  (歌罗西书4:2),甚至要“不住地祷告”  (帖撒罗尼迦前书5:17)。如果有一件事是基督徒都认同的,那么这就是神要我们祷告。

如果有另一件事是基督徒都认同的,那就是我们对于没有更多多祷告而感到内疚。我怀疑是否曾经有任何一位基督徒,到了临终时会想:“你知道吗?我很高兴我没有花更多时间祷告。”  我们都知道我们应当祷告,我们都要祷告——至少我们要要祷告。但我们都从经历知道,“应当”并不足以使我们不断祷告。缺失的是这种相交的元素。强化我们的决心,让闹钟早响十五分钟,嘀嘀咕咕多说几分钟祷告的话,让我们能对我们的属灵操练感觉良好,这并不足够。我们需要认识到,用在祷告上的时间,是与造作我们、保护我们、救赎我们、作我们朋友的神相处的时间。相交是目的,而不是在我们的待办事项清单上打一个勾。

请思想对祷告的两种不同劝勉。第一种摘自劳威廉  (1686–1781)  的著作,《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我认为,每一位健康的基督徒,早上早起是理所当然的;更合理得多的就是认为,一个人因是基督徒,过于是因他是一位工人,或商人,或仆人,或有事情等着他要做而早起…因此让这教导我们来想象,在我们本应赞美神的时候,如果我们在床上,锁在睡觉和黑暗中,我们在上天眼中必然显得何等可憎;这样的人是沉睡的奴隶,疏忽了我们对赞美的专注。因为如果他宁可选择放纵睡懒觉,而不愿履行本应做的世上工作,人就会责备他是懒惰的寄生虫;那么宁愿屈身躺在床上,也不愿兴起内心赞美称颂,这人就应受更重的责备!…睡眠是一种如此沉闷、愚蠢的生存状态,  甚至就连在仅仅是动物的造物中,  我们也是最藐视那些最沉睡的。因此那选择大大懒惰放纵睡觉,而不是早早起来敬拜神的人,是选择了最沉闷的让身体舒缓的方式;在灵魂最崇高的工作面前,他选择了那对仅仅是动物的来说都值得责备的状态,而不是天使都为荣的操练。

这是吸引相信的人祷告的一种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  这次是汤姆斯.古德文  (Thomas  Goodwin,  1600–1680)  的方法:

互相相交是所有真友情的灵魂,与一位朋友亲密的交往,这当中有最大的甘甜…(因此)除了你当归给神的天天敬拜这平常的献礼,也要抓住机会来到他面前,为要与他相交。这是真正如朋友一般,因友情是通过到访最得以维持和保守;那些更自由,较少因着迫切事务或大事而进行的到访…是更如朋友一般…我们通常用这责备责问我们的朋友。“你每次来都是有一些事,但什么时候你会来看我?…当你来到他面前,仍要告诉他你是何等爱他,努力多多这样表达,而不是…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能得着任何朋友的心。

从长期来说,  哪一种方法能更好帮助你?  劳威廉让我对于打一下瞌睡都怕得要死。汤姆斯.古德文让我想要祷告。谁不想有与神亲近的福分?  谁不乐意把秘密事与一位朋友分享,  与他交谈?  祷告  (在天堂的这一边)  总是难的,  总是需要操练。但是当我把它看作是与神相交的一种方法,  这感觉就更像“我要”,   而不是“我不得不”。

@出版于恩泽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