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比喻的三重反思

作者  米尔恩

在耶稣所讲的这三个比喻中,第三个是最有名的。在整个教会历史中,有无数的人赞叹这个比喻,它也帮助了许多的人,甚至成为宗教艺术的主题。它对于人类、悔改与人类所经历到的救恩,具有深远的洞察力。它证明耶稣是个说故事的高手,也全然了解人类的景境,虽然一般人总以为这比喻是关于一个儿子(“浪子的比喻”),但更准确地说,这个比喻是谈到“有两个儿子的父亲”。
小儿子(十五11-19)

有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正常来讲,犹太人的儿子会留在他们父亲身边事奉,帮忙从事家族事业;要等到父亲过世,才会继承家中资产的部份。在这个故事中,小儿子提出他想得到遗产,毫无疑问地,这种做法深深地中伤了父亲。他的态度表明,他在乎他的遗产胜过他的父亲。他并没有去经营他的产业;相反地,他要求将其转换成资金,然后立刻离家。面对儿子的自私与无情!父亲必定是伤透了心!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属灵的功课:想到我们的态度总是要支配上帝这位创造者,其自私和忘恩的程度并不亚于这个浪子(参罗1:21-25)。

小儿子尽可能地使自己离父亲越远越好,来到离家遥远的国家。小儿子选择一个遥远的国度,他决定要过异教的生活,而不愿享有圣约百姓的权利;这正像许多悖逆的基督徒年轻人一样。他一开始先让自己享受异国的声光娱乐,自由的挥霍他的金钱,尽情地沉溺在自己的感官享受(十五30)。整体来讲,他很开心能脱离与父亲同在的限制与事奉。

而时间荏苒,就在那国家经济萧条之际,小儿子耗尽了自己所有的资金,那时工作机会很少,而之前享受他的财富与慷慨的朋友们,没有一个愿意在他有需要时帮助他。在情急之下,他到当地的一个农夫家当雇工,做最卑下的工作,像是喂猪。身为犹太人,这是最恶心并且在礼仪上是最污秽的工作,让他明白自己是何等卑下与堕落。他甚至沦落到这种地步,当他挨饿的时候,他嫉妒猪有东西可吃。

当人们出发前往遥远国度时,他们对这个国家充满向往!这通常是发生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追逐梦想和实际的快乐。他们开始和一些同好一起作乐,陶醉于“作自己”的自由,追随自己的幻想,摆脱严肃的宗教道德限制。今天许多西方的年轻人也和浪子一样,分享相对主义的观点和行为,急于去品尝世界所提供的各种选项,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但好时光不常在,梦随之飘逝,遭朋友背弃,他们才体察到自己所处堕落世界的痛苦真相。就某种程度上来看,浪子的故事就是每个人的故事,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否离神很远。

但故事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小儿子醒悟过来,他想起他的父亲和他真正的家,且发现自己所渴望的一切变成了一场空虚。他自己的处境相较于他父亲的仆人,他明白哪一个比较好。他不再受自私捆绑,他要接受改变。他面对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切望修复与父亲、与上帝的关系。他决定立即回家并投向父亲的恩慈。他愿意当父亲的仆人,而不是儿子。他发现父家是自己的根源,他希能以这种方式来重整自己的生活。

罪恶也以类似的方式,摧毁上帝与我们的“家”在我们生命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只能重新调整方向,在基督里回到上帝、我们的创造者面前;而这只会发生在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不顺服的一生乃是追逐空虚和自我中心的时候。

父亲(十五20-24)

就如小儿子代表每颗犯罪漂泊的心,父亲也代表着耶稣的父神、上帝,以忍耐与爱心来面对失丧的人。因着儿子的悖逆,父亲本有权立刻断绝父子关系,说:“我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或“你已经分到了你的部份,你别想再拿更多!”相反地,父亲从来没有忘记他犯错的儿子。结果,当他儿子出现在地平线的那头时,父亲立刻跑前去欢迎他回,请来,没有冷酷的责骂,而是温暖的重聚。尽管儿子作出谦卑的拒绝,说他只要当受雇的仆人就好,因为已丧失了儿子身份;但父亲却举行一个庆祝会,他让儿子穿上最棒的衣服,向亲朋好友们发出邀请,并安排一个宴会。父亲对这景况欣喜若狂,就是浪子回头,惧怕死亡的儿子已经重生了!

这真是个美好的画面,呈现出神对世界的爱,特别是对所有再次回家来亲近祂的人。我们知道,在我们想起祂之前,祂就常常想念着我们;当我们一回到祂面前,便发现祂早已展开祂的旅程,准备与我们相遇;当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时,祂便透过耶稣,以爱、饶恕与慷慨来遮盖我们。祂绝不抛弃我们,反而赐给我们一种新的儿子身份;透过一个充满友谊与慈爱的永约,祂把自己给了我们;而在祂里面,我们找到了我们永恒的家、真喜乐与自由,找到了所寻索的真理与真实、个人的纯洁与未来的盼望。我们从死里活了过来,祂在基督里以这种方式救了我们:祂的怜悯充满荣耀地向十字架的审判夸胜。

大儿子(十五25-32)

但在父亲的农庄里,并非所有人都觉得好。正当弟弟回来时,有另一个儿子、哥哥首度登场,加入这个故事。他本来在田间工作,这是他在弟弟离家期间每一天所做的工作。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家里传来的乐声让他感到好奇。他问一个仆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明白到他的弟弟已经回来了,而他的父亲正为此事件庆祝,宠爱这个失丧已久的儿子。

这已经超过了这位哥哥所能忍受的,所以他愤怒地拒绝进屋内参加庆祝会,父亲为他走了出来,就像他之前为了他的小儿子走出来一样。父亲邀请他加入庆祝会,这点燃了他沉积已久的、对父亲和弟弟的怨怒。他夸耀自己多年来忠心事奉的纪录,一个没有因不顺服而遭污损的纪录,他批评父亲从来没有为他或他的朋友举办过一次宴会:但这个浪荡挥霍的儿子(十五30,“但你这个儿子”)回来,你却不惜花费地大肆庆祝。

父亲温和地提醒他的大儿子两项重要的真理:第一,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大儿子的,这是因为小儿子已经提早在父亲过世前就强行分得了属于他的那一份财产。所以大儿子所继承的资产并不比弟弟少。第二,大儿子始终都能见到父亲,因为父亲一直与他同在。事实上,如果大儿子从未享受到父亲陪伴的美好时光,这是大儿子的错。小儿子曾经拒绝享受父爱,而他现在是付了极大的代价后才发现这份满足与喜悦。父亲庆祝浪子回家是对的,因为它就像一个家人复活一般。

故事说完了,但它留下来的主题与意义是什么呢?耶稣在故事中提到的两个儿子是具有象征性的,小儿子代表犹太社会中道德松散的社会边缘人,像是淫乱的人和叛国的税吏:大儿子代表那些宗教正确的人士,像是宗教领袖和律法师等(十五1-2)。那些生活像小儿子的人,正像他一样,可以响应耶稣的同在与邀请,重返天父的家中。那些生活像大儿子的人,也像他一样抗拒耶稣的信息与事奉,拒绝庆祝社会中的浪子们归回,决定继续对神国的降临置之度外。他们宁愿丧失一切,也不承认自己的错。

这比喻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呢?在整个社会中仍然有两种人,其中一种仍然过着自我放纵的生活,尽所能地抓取人生中能抓到的一切。“让我们吃喝快乐吧,因为明天我们就要死了。”这是他们的口号。另一种人过着比较有道德的生活,尊崇一些实践的规范并常常以此为傲;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够好了。

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往往第一种人更能即时响应耶稣的邀请与宣称。第二种人总是自恃有高尚的道德与价值,而拒绝悔改以得到天父的祝福。

或许我们应该注意第三种的人,就是那正走在回家途中的小儿子:悔改、和好、回到父亲的慈爱中且投入事奉,在这个阶段里,他代表每一个耶稣的真门徒,已在耶稣基督里经历到从神而来的新生命、目标与能力。

在耶稣的比喻中,你在哪里呢?

选自作者著《字字珠玑-细读路加福音》P247-251邬乐山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