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试探的基督

vasili-surikov-the-temptation-of-christ-1872

作者  弗雷德里克

基督是以弥赛亚的身份受试探,而弥赛亚的任务是拯救世人。撒但不遗余力地拦阻基督去实行神的旨意,甚至还企图引诱基督作恶。牠要摧毁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大计。马可和路加的记载都清楚提到,这次试探持续了四十天之久。这是在基督禁食了四十天之后发生的,就在基督又饿又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撒但发动了最后一连三回合的攻击。这是一种狡猾的攻击,它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做件恶事,也可能得到一个好结果。如果遵循这个原则,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

当初撒但在伊甸园(那个蒙神赐福的恩典之地)接近“第一个亚当”时,牠对面前的情况一无所知。亚当会悖逆神吗?他会被说服去犯罪吗?如今在这个“末后的亚当”例子里,撒但再度面临一无所知的境况。牠能够击垮基督的意志吗?能够引诱得了祂吗?在这被咒诅的旷野中,牠能打败女人的后裔吗?

回顾过往,我们发现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绕着两个人旋转:亚当和基督。特任奇指出,亚当堕落之后,“还有一个预备,其模式会根据亚当受造的形式;那人将在预定的时间岀现,修补亚当所造成的损害;如果祂也失败,之后就不再有这样的人了;而前一次的生死交关时刻已成了历史——而且失败了。”在这个荒凉寂寞、野兽出没的地方,撒但直接向基督出击,历史再次来到关键时刻。

第一回合

基督的仇敌知道祂正饥肠辘辘,提出建议:何必这样受苦呢?祂大可以下命令,让石头变成饼。撒但说“你若是神的儿子”,这个“若是”可能意指“既然”,也暗示着一种怀疑,这增加了试探的力度。基督能把水变为酒,显然祂在旷野也能轻易地把石头变成饼。祂也有能力为饥饿的群众提供食物。既然如此,祂何苦让自己挨饿呢?

真正的问题是,何必受苦呢?撒但企图引诱基督离弃受苦之路,用祂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舒适感。受苦之路是通向十字架的,撒但似乎知道这一点,基督当然更清楚。但救主从未因图个人的益处而滥用祂的权力。正如特任奇所说,“这种拒绝自助的节制,是祂一生谨守的法则。祂的有所不为,正是祂充满神迹的生命中,最精练的部分。”在这个试探里,撒但向救主指出一条逃避十字架的捷径。救主要为这个身体和灵性都极端缺乏的世界而死;对救恩而言,祂的十字架是不可或缺的。祂立刻看出魔鬼的意图,祂实际上是告诉魔鬼,顺服父神远比个人身体的需求更重要, “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祂对神的信心从未动摇过; 祂的自我舍弃也没有丝毫减弱。

第二回合

根据马太的记录,第二个试探发生在圣殿的顶上,撒但向救主发出挑战,要祂用最惊人的方式来展示父神对祂的保护,这种表现铁定让人印象深刻。圣殿是犹太人生活的中心。何不利用圣殿做平台,来一个轰轰烈烈地表演,以展示祂的能力,好证明祂的使命是千真万确的?这一次撒但是为了牠自己的目的而引用圣经。今天牠的爪牙仍然用同样的方式来谬解圣经。撒但引用的是诗篇91篇,“因祂要为祢吩咐祂的使者,在祢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祢。他们要用手托着祢,免得祢的脚碰在石头上。”撒但实际上是说,“来试试父神的应许,好证明祢真是神的儿子。为何不试试看呢?还犹豫什么呢?去做吧!”莫里斯认为,撒但“是在暗示基督:天使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即使极微小的差错都不可能发生。祢连一根脚趾也不折断。”

撒但告诉基督,这样世人就能立刻承认祂是弥赛亚。没必要再拖延。为何不从圣殿上跳下,由天使托住祂,好叫围观的群众惊呼喝彩?祂有十足的权利让人认出就是弥赛亚,所以何必再等呢?何必走上那条又痛苦、又艰辛的道路?只要纵身一跳信心的跳跃——这一切就都是祂的了!

基督的回答饶富深意:“不可试探主你的神。”摩西也曾对以色列人说“你们不可试探耶和华你们的神,像你们在玛撒那样试探祂”。百姓当时出于一种不信的灵向神求水,他们似乎想要证明神、试验神。魏司坚认为百姓想要“用验证的方法,来测试神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领他们进迦南地。那是……一种出于怀疑或不信的实验。”魏司坚认为撒但所建议的信心跳跃是“从持久的信心生活退缩下来……它涉及到试验神的可靠性是不敬虔的。之后祂的安全感就不再建立在神的应许上,而是建立在自己所要求的证明上。”所以魏司坚如此解释救主的回答:“你不可拿主耶和华、就是你的神,作实验。”

如果基督用信心的跳跃来取代信心生活,祂也会放弃走十字架的道路。撒但仍然企图使祂偏离神所命定给祂的道路。将十字架以外的胜利和荣耀捧到面前——那是多么阴险的幻象!撒但引用诗篇91篇时,却省略了“在祢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祢”。某些解经家认为这种省略不具多大意义,然而撒但提议的“道路”并不是神所指定的,而是一个耸立在失败之上的悬崖。

第三回合

撒但在第三个试探里,将世界的国度展现在基督面前。其实基督很熟悉这些国度,照理说,世界整个领土都是属于祂的。祂不会忘记父神的应许,“祢求我,我就将列国赐祢为基业,将地极赐祢为田产”。如今撒但这位撒谎之人的父实际上却告诉祂,“祢不必喝眼前的苦杯,忍受这种痛苦和羞辱。我统管着人心,控制着这个世界的秩序,我现在就可以把这个世界送给祢。而我只有一个条件:‘祢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祢。’”

这下撒但终于原形毕露了,牠不再以光明天使的样子出现。牠企图把神的儿子拉到比牠自己更堕落的地步,所以牠提出一条通往宝座的快捷方式,迅速而无须经历痛苦就可以掌控世界。但这当中毫无折衷的方案,基督必须俯首称臣,向祂最大的仇敌下拜。撒但试图用这种胆大狂傲的举动,来获取牠在伊甸园未达成的结果,就是推翻神国度,废止祂的王权。

路加福音记载,撒但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祢,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谁就给谁”。确实,神允许撒但在人类的事务中兴风作浪。人类若接受撒但的谎言,就会藐视神的真理和祂的儿子。这方面来说,撒但确实是世界的神,管辖着这个世界。但神至高的主权从未削减,撒但仍然在神的主权控制之下。“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撒但自称拥有绝对主权,乃是一派胡言。

有人认为,撒但的宣告是假的,牠提供的奖赏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这个试探本身根本不是真的。但如果救主真的向撒但下拜,从引诱者的观点看,这个虚假的奖赏就有价值了。圣经的记载中,没有一处显示基督相信撒但的宣告。祂立即看出了撒但这番话隐含的傲慢和挑衅。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撒但最擅长的技俩就是撒谎,那是牠习以为常的,牠里面毫无真理。

在荒凉的旷野中,撒但注视着饥饿而疲惫的基督,牠或许以为基督此刻软弱了,有机可乘,所以牠决定放手一搏,粉碎基督的意志,瓦解祂的使命。但是撒但误解了所看到的迹象。这位看来软弱的基督,事实上却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撒但并不像牠自己认为的那样,掌握着主动权。路加四章1-2节对于这个试探的记载可以直译为“耶稣充满了圣灵,从约旦河回来,祂在旷野中,在圣灵里被引领,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葛登辉在他的《路加福音注释》里说,“祂是在旷野中被引领,而不仅仅是被引到旷野;祂不只是被圣灵引导,而且是在圣灵里面。因此,祂在旷野中从头到尾都被圣灵引领,受到圣灵充分的装备,享受着与神之间密切的交通。这就是祂得胜的原因。”

我们思考圣灵在主耶稣这次经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时,就越发明白,事实上是基督主动将争战带到仇敌面前。祂没有等待撒但出现,而是自己去找撒但,打败牠。祂最后对仇敌说的一句话是,“撒但,退去吧!”前面我们已提到,撒但弹精竭虑地要破坏基督的顺服,而这位“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的基督,每一次都是引用律法书里的申命记来回答撒但的提议。基督拒绝放弃走这“苦路”,也拒绝破坏父神旨意中凭誓言所立的约。这场战争是在先前人类因靠自己而惨败的战场上打的,如今却得胜了。基督是在祂的人性里受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

第三个试探与前二者的不同之处是,这个试探显然是罪大恶极,从一开始撒但就露出真正的意图。正如魏司坚所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究竟神是神,或撒但是神?而相应的问题是,这位弥赛亚究竟是神的弥赛亚,还是撒但的弥赛亚? ”魏司坚指出,撒但长久以来所发动的攻击,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撒但试探基督时所采用的计谋,虽然阴险程度不同,却都切中要害,以征服耶稣为其一贯的战略;牠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拳拳击中神救赎计划的核心。撒但很清楚,这个核心是奠基于耶稣完全地、坚决地持守谦卑和受苦的原则,因为苦难乃是通往得胜和荣耀的唯一道路。毫无疑问地,撒但企图颠覆神和基督工作的核心,这野心本身必然带给撒但极邪恶的满足。此处牠所建议的每一项罪,都直捣这项大工程的心脏地带。

这个阴谋不仅带给撒但一种“邪恶的满足”,而且也牵涉到牠私人的利益,因为牠知道,如果牠失败,牠就会彻底灭亡,而神的众应许之约也必然会实现。

基督被置于最严苛的试炼里,但祂没有跌倒失败,因为祂不可能犯罪。这并不表示试炼本身是不真实或毫无意义的。我们可能拥有一块金属,且认为它是金子;若要证实这一点,就必须拿去做科学化验。如果那块金属真是金子,就经得起考验。难道这就表示测试本身是不真实、毫无价值的吗?

同样的,若说基督既然不能犯罪,祂就不会在我们遭受试探时怜悯我们,这种说法也毫无立足之地。只有基督能够感觉到这个试探雷霆万钧的强度,祂面对最猛烈的试探,不得不拼尽全力来抵抗。没有人比祂更熟知这试探的庞大力度,因为祂最后得胜了。例如有一个人企图举起一个非常重的铁杠,但才稍稍举起,就不胜其重,只好将它抛在地上。他的举重教练走过去,拾起铁杠,高举过头,并持续了几秒钟。究竟哪一个人真正知道铁杠有多重?我们若说除非基督被试探所胜,祂才能同情遭受试探的人,就未免太荒谬了。如果认为基督可以犯罪,这就暗示神的救赎计划有失败的可能性。这完全抵触了圣经的教导。

因基督从如火的试探中凯旋出来,毫发无损。我们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我们的试探往往充满了罪恶。让我再引用一次特任奇主教的话: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试探,几乎或多或少都涉及到罪。那条蛇总是在牠走过的途径上留些痕迹,甚至在禁止牠去的地方安家筑巢。最后我们或许胜过了牠,但我们很少能够毫发无伤地经历那场争战——即使伤口很快愈合,却仍然留下了疤痕。的确,我们很少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那样,在走出火窑时身上连火燎的味道都没有。一个圣徒即使最后发出钻石般的光彩,但那仍然是一颗曾经在自身灰烬中被琢磨的钻石。

加尔文在他的《耶利米书讲章》里说到,“魔鬼好像一只蜘蛛,一旦牠织的网被我们捣毁了,牠就立刻动手,再织一个。”牠绝不轻言罢休。后来魔鬼又企图引诱基督逃避十字架的道路。这回一直忠心耿耿追随救主的一个门徒,彼得却愚昧地成了魔鬼的工具。彼得听到基督预言祂将要受苦、死亡、复活,就想劝阻“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祢身上”。基督马上察觉到蛇的诡计。祂知道藏在彼得身后的撒但,企图利用彼得来提出一个通往神国度的捷径,而不是走十字架的道路。先前的试探如今竟然从祂自己门徒的口中道出。主的回答必然使彼得和其他门徒大吃一惊:“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虽然基督遭遇的试探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自己的试探也多少有些类似。我们是否曾受引诱,不愿全然地依靠神的照顾和供应?耶稣所受的试探也是如此。我们是否受试探,借口神会怜悯、保护我们,而去冒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耶稣也面临这样的试探。我们是否受引诱,出于造福别人的良好动机,而去做一件根本就是错误的事?耶稣也面对同样的试探。

祂唯一的武器就是圣经。祂每次回答都是这样开头:“经上记着说”。当我们受撒但攻击时,耶稣的武器也应该是我们的武器。撒但知道圣经是真实的,牠畏惧神的话语。牠在“圣灵的宝剑”面前落荒而逃。因此我们必须熟悉神的话语,认真研读,并且铭记在心,这是极其重要的。在面临试探的时刻,我们必须转向基督。祂了解我们,也唯有祂能拯救我们。“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做随时的帮助”(来4:16)。

撒但不断试探、引诱救主,企图使祂偏离十字架的道路,但每次都失败而返。稍后我们会看到,牠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不仅成就了神的旨意,而且与牠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

选自《得胜羔羊》P58-70,钟越娜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