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人|从“改教前夕”至“改革宗的属灵观”对灵命的探讨

前言:近年来,不少信徒的灵命并没有全面地具备这三个方面:他们不是只注重教义(这些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就是只讲求个人经验(这些多半是灵恩派人士),再不然就是只讲属灵操练(这些人多半是为了某些目的一一有些正确,有些不太正确),而健全的、三者俱备的、满有基督身量的信徒则是少之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灵命的失衡带来了一个矛盾现象,就是我们越是谈遵从圣灵引导,就越发叫圣灵担忧,叫嚷的声音虽大,却鲜有生命和能力的彰显,要纠正时下这种病态现象,我们必须重新同到《圣经》有关真生命的源头、真生命的本质和其外在的表现之基本教导上。——巴刻

1.灵修的历史轨迹:何为属灵?

文化的差异常把错误的认知当成真理继而承之,意味着把传统当作真理而绝对化。“属灵”在中国的传统的中已被完全的扭曲,意识形态上的好行为、好品德成了属灵的标准。这个前设的价值观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用于自己,而是剑于他人,到哪都是伤痕累累。愿大能者扭转,归正我们心思和意念,好叫我们真正明白那属天的奥秘。

何为属灵?是一个重新审视的话题,我们不再把焦点放在行为之上,而是把焦点转向上帝本身。属灵是与永生上帝的相遇,借此被塑造成为有基督样式的人。这个相遇是位格之间的相遇,这个对象是“活”的本体,我们借此被上帝更新,成为新造的人。属灵的另一种翻译就是“灵命”,这到易懂很多且不抽象。

错误的观念一定是受到错误的影响,梳理历史轨迹给自己一次重新的定位。灵解释为呼气,呼出的空气,肉眼不可见但是可以感受到的实质,比如:爱、勇气、平安、真理等等。根据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对“spiritus”这个词的解释,都有呼气和灵的意思。但希腊文把物质界与灵界分的非常清楚,而圣经中的灵界与物质界是紧紧扣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把焦点放在行为上,是因为我们在认知上是二元的,如倪柝声的属灵观影响所预定的前设,把肉身上的努力用于弥补灵命上缺失。

我们来看看保罗在加拉太5:17,这节经文常被人错误的解释为:我的灵是与神有关系,我的肉身是属世界的。在这之前,我们要知道保罗是在犹太人的世界观中讲这句话的,实质他讲的肉体是整个人,属灵也是整个人,只不过是“肉体的呼吸”与“灵”是同一个东西两种说法。希伯来文化对灵的特性最大的贡献“灵”是物质界所不能见的,两者之间是相融合的。柏拉图则认为“灵”是对美好事物追求,他用二分法,把本象界与现实界加以区分,这种强调去渴慕、去追求属灵美好的事物也被我们所吸纳,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属灵观在传统的看法中,第一强调的是救恩,其次强调是与基督的相通,两者都离不开关系性。更正教则强调你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意思就是在基督里你与上帝建立关系就是得救。天主教则强调群体与上帝的关系,最突出是家的形象,意思是说你加入教会等于得救。为了更清楚的明白属灵发展的进程,我们从犹太会堂讲起,他们与神相通有祷告,有读经,有歌颂等成分。而在耶稣基督的事奉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包含教导的成分。在新约的进程中,逐渐发展到四个部分:使徒的教导、圣徒的交通、摆饼、一起祷告的时间。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与上帝相通形成了具体的三个层面:祷告和实际行动、个人灵修和集体聚会、有礼仪和教导的层面。

改教时期属灵的特色就是因信称义,把个人努力转向上帝,就是与基督的契合和在基督里的联合。这个契合是上帝所预定的、不更改的。这个联合在基督身上的,我们都有份。以至我们便转向了以基督为中心的属灵观,灵命是个人性的,就是与基督有一个个人性的关系,这意味着改教时期基督在个人身上的工作成为了焦点。

清教徒也包含以上的默想与相交,另外还加了一点,就把基督实践到你的生命当中且要亲身经历。这里有危险,经历与你个人的罪性是同时共存的。我们常常误解圣经,以至于我们产生了太多错误的诠释,而圣经本身并非有错。从以上的历史轨迹中,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人如何与神建立关系的,又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上帝相通,这是一个非常好借鉴和综合。改革宗的属灵观从中吸取精华,发展出五大动态(特征):属灵就是你与基督在灵里结合(或与上帝位之间关系性)、要以上帝的道为中心、且有更新的力量,就是你生命的翻转、强调个人性又不失去群体性、你所有的要活在上帝的面光之下。

2.从《效法基督》看改教前夕的属灵观

从这章我们开始从一个大的框架下具体到一个人,就是改教前夕灵修大师多马•肯培和他的作品《效法基督》。肯培的灵命观主要强调与基督的联合和背负十架两大主题,表明了基督徒在世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应当轻看外在的事物,在我们里面为基督预备一个居住的地方,有基督的同在就是平安的所在(哪里有基督哪里就有真平安)。又要时刻保持敬虔和沉稳,那基督的同在就继续不断的在我们里面常存,我们宁可与世界反目也不要干犯基督。在世不从别人那里得着称赞和爱慕,因为这些唯独属于基督。那些内心被上帝之道刺穿,预备自己明白上帝奥秘之事的人是有福的。同样,那些把自己的时间献给神,且斩断一切从外而的拦阻,这人也是有福的。

读经与基督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时常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寻找拒读的理由,也常被烦恼将之遗忘,我们的无知以至不得安息。肯培认为:读经当祈求圣灵的同在,求主安静我们的心,掏空我们里面的拦阻,在寻求真理之时,我们要带着爱慕的心去读,这真理是神乐意向我启示的,不要带着猜忌的心去窥探上帝的奥秘,也不要作无所无谓的辨论专心默想所要说的。要谦卑领受不可夸口,学会发问静听先贤所讲,那美好的缘由必使你得着造就。

默想是我们常常被忽略的事项之一,其中最令人困惑的就是不知道如何默想,时常又带着错误的经历来诠释上帝的话语,以至生命不能得到造就与更新。肯培认为:当你默想的时候,你应该全心归向上帝,舍弃这个苦难又使你烦恼的世界,这样你才能找到心中的安息。我们要学习轻看外面的事,集中精神关注我们里面的事,我们就会感到神的临在,祂是真的在我里面。我们如果在心中为基督预备适当的住处,祂必欢喜与你相交,祂必带着祂的平安进到你这里,基督那荣美,安慰和平安使你与祂联合,这样,你才得着安息。基督在你里面,你是富足的,祂要供应你一切的需要。你要把你所依靠的摆在神的面前恭恭敬敬的仰望祂,祂必喜悦你。我们深知自己是客旅,是寄居的,除了在祂以外,我们无法寻找可安息之处。那短暂的属地的如云消散,我们要默想属天的事,就是基督怎样乐意为我死在十字架上,在患难当中便得着极大的安慰。

我们时常为了明白一点点而宣耀不止,常夸夸其谈却不带着安静和敬虔来倾听上帝的话语,更不应为满足自己而滥用上帝的圣言,应该存着谦卑和渴慕的心接受和正确的应用。那些属世的,短暂的,无用的,垃圾的信息应当撇弃,当追求那有价值的言语,是存到永远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靠主保守,小心谨慎,带着火热的心事奉上帝。我们不可急切为死亡操劳,应当为那永不朽坏的生命而努力,因为那是无与伦比的赏赐,尊贵和永远的荣耀。如果我们寻求那属天的赏赐,基督必要成全且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当将上帝的话写在心里,殷勤默想,在试探来临之前不至跌倒。

虽然肯培的论述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为此给予几点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的著作里没有提到基督作我们义的赎价,他的效法又有什么差异呢?圣经里的效法不是换出救恩的途径,而是得救之人活出得救的果子来,我们强调是因信称义。第二,肯培的思想太强调从世俗分离。我们从圣经中得知,基督是把教会建立在世上,且要我们做光做盐。我们应该有为主受苦的心志,是入世而不是脱世。第三,肯培的思想有很浓的反智成分,他的著作中有关教义性的,神学性的内容是很少听到的。对于他来说,这些经院哲学枯燥无味,不能给人带来益处和正面的东西。

3.从“在基督里的婚约”理解布雷克的属灵观

布雷克相比肯培就非常实用性,他著名的地方就是擅长将神学和灵修结合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用婚姻来比喻灵修,灵命中的“与基督联合”用基督的婚姻代替,这是一大特色。基督的婚约也覆盖了他整个神学架构。接下来,以一个具体的相交途径来谈谈读经的重要性和在婚约中的联合。

圣经乃上帝之圣言,是基督徒蒙恩的唯一途径,也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上帝的圣言,就没有人相信基督,因为重生之人必然借着圣道被圣灵光照以至于信。圣经又是我们日用的粮食,滋润我们的生命,我们当爱慕它,如婴孩爱慕灵奶,又如良人爱慕女子。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唯一准则,无论我们灵里的状态,言语和思想,行事为人,都要以此为准则,祂的法度与训诲是如蜜甘甜,守着这些必有大赏,愿我们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神面前蒙悦纳。

圣经是我们一生的安慰,供应着我们里面的所需,深思上帝的圣言,在我们苦难的时候,借着圣道所产生的忍耐,盼望那将来所赏赐的荣耀和尊荣,就会得到持久、稳定的安慰。那劝慰人的、使人顺服神的圣言,是使人成圣唯一之工具。通过不断的操练,信心得以坚固,又产生爱心,爱心使人成圣。那做好准备的,必站立得稳,因为圣经是我们战争的武器,既可保护好自己又可胜过仇敌。那与我们有益的道,是我们得救的唯一途径,因为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借着信以至得救。

回到约的层面,约里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说罪人和主人是一同接受“约”的约束。在这个属灵的婚约里面,我们可以把握得救之确据。没有人是寻求神的,唯有上帝主动邀请罪人进入圣约的。上帝通过给予应许来与人建立邀请的关系,这个婚约是自愿接受,主动接纳的,一旦进入,我们就有权要求上帝按照应许给我们的好处。

在这个约的基础上,我们就来思想怎样与基督契合的。我们要默想三位一体关于约的一个协定,就是关于基督的一切:祂为什么来到世上?为什么受苦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复活被父高举,知道他回到天上得到一切荣耀。在这一切的事上都满满主的爱。当我们深刻的思想这一切,就应当向主发出爱祂的心与祂联合。且要与祂亲密的、又非常强烈的对话,像家人对话一样。我们要不断的倚靠祂,把一切交付天上的新郎,基督才是你的中心,这个地位永远是属于祂的。你当寻求意见,看看你生命的盲点,看人对你的评论,给出正确的辅导,如同夫妻之间的帮扶。我们要学会从基督那里支取能力,知道基督身上的一切好处都是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是在祂婚约中有份之人,并且知道自己是活在约的里面,使我们在每个处境当中,给予极大的安慰,让我们在这个悖逆的世代承受得住压力,祂那富足的,取之不尽的泉源必填空我们的贫瘠,好叫我们与祂亲近,在祂里面是何等宝贵。

4.可经验的大公传统如何在实践中被尝试和检验:经历、得救和讲道

一个非常看似简单的问题:你所信的是谁?通常以主,救主或救赎主做定性回答。当我们如果再追问一点,就是你所信的救主,你与祂的关系性到底如何?你在祂里面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有人显得迟疑,有人答复的过于神秘化。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什么叫在基督里的经历?简单的来说就是上帝在你里面的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对于不同的人则有两面性的呈现,一种就是感到上帝的亲近,另一种就是上帝的缺席。这两种感觉是常常交替的,被主的灵充满时喜道无比,被上帝的道训诲时以泪洗面。这种被上帝点拔,试验,在苦难中挣扎,也是上帝在你生命中的美好预备,好叫我们在顺境中学会感恩,在逆境中学会顺服。

作为基督徒,当你知道与上帝互动是真实存在,你有得救的确据吗?你是否在你的生命中尝试检验或自我反思吗?当然,很多人小心谨慎的举手来,有人则迟疑。问题的中心是,很多人把自己的行为与得救等同起来,这样的思考太过单一性,我们很少去默想基督的救赎,就是靠着主,我们在捆绑中得释放,在邪恶中被挣脱,亲自体验上帝的大能。在经历得救上,如何知道他人重生呢?我们如何在这个两面性中寻找平衡点呢?显然是结出圣灵的果子,这里面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时常把自己的努力,与经历上帝挂勾作为是否得救的标准,这是认知的错误。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得救了?我们从最突出的“关性性”开始检视,首先,就是把关系转向上帝,我是否真诚的面对祂,我是否听见上帝的道而真心的信服于祂?其次,把关系转向自己,我的生命是否有所改变?我是否恨恶罪恶,我是否渴慕上帝的话语?我是否愿意过着圣洁的生活?最后,把关系转向他人,我有没有关心过他人的灵魂?有没有为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灵魂祷告?

我们大多数都是传道人,时常讲道或给他人点评。时间的长短是常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其中证道的内容则是焦点,有人传授的是喜乐,有人传授的则是悔改,有些人真的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那么,到底怎样的讲道才是大公性的呢?怎样在多元里面有个统一?怎样在多彩的文化中将基督彰显出来呢?在传授喜乐的信息,应该在讲论什么?当然是直向基督的。那些在讲道中把自己个人的经历无限夸大,毫不客气的说,他沾沾自喜正在夺取上帝的荣耀。当我们证道时把基督那种荣美,尊贵以喜乐的方式传授到每个人的经历中,以至基督的名得着荣耀,祂的那种荣美让你陶醉,祂的尊贵让你痴狂甚过爱慕一切。相反,如果是训诲我们该如何传授呢?同样也是指向基督。训诲不可做一谓的批判,训诲应该要打碎那刚硬的心,训诲是领人认罪悔改归向基督的。

5.圣经的权威与改革宗的释经学:圣经文本、读者和群体三者之间诠释的平衡探讨

宗教改革有一个口号:就是教会需要不断归正。这意味着教义不是信仰的中心,惟独神的话才是,这个原则一直被改教家所传递。随着圣经翻译运动和印刷术快速发展,每个平信徒都可以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之所以放心交付,是因为我们相信圣经是自我印证的。

既然我们知道圣经是自我印证的,难道我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随意诠释吗?断乎不可!每个人读经的视角都不相同,但背后都有其价值体系,有的以系统神学的视角,有的以实践神学的视角。那我们如何去平衡给予正确的诠释呢?再此我们借用三视角来平衡,三角形最上面是文本(就是指圣经),左边一个指个人性的阅读,右边一个是群体的释经者(指教会)。所以,读经里面有个人的视角,也有群体的视角,因为上帝的话语是向人说话的。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群体,只有上帝和个人,这是个什么样的教会呢?他们强调从上帝直接领受及个人的亮光,灵恩派就是这个模式。如果你问他们有没有信条之类的话,他们非常反感,我们只读圣经,不像你们改革宗喜欢读人的话。另一个只有教会的读经没有个人这是什么教会?天主教,这也是危险的。我们之所以说改革宗的信仰是均衡的,我们相信上帝既对个体说话,也对群体说话。这个理由是什么?圣经是自我印证的,是透过圣灵工作的。在历史中,圣灵一开始就向人说话,人们就把记录下来,使徒信经也是对教义一种总结,这也是那个时代圣灵对教会说话的印证。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地,无论你在哪里,他们都聆听上帝的话语,所以我们不但要从历史中听,也要横着听,上帝在其他文化中,对祂的信徒说了什么话。

我们来一个一个环节仔细来看三角形,首先从上端,圣经文本。这里有两个双重的意思,第一层是字面意思,第二层是属灵意思。这个是不容易区分,比如浪子的比喻,有其字面的意思,也有属灵的教导,且经文的每段都有这个特征。在改革宗的释经传统里面,这两个方面都要注重,但是不能说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属灵的意思。我们强调圣经有他的权威性、清晰性、全备性和必须性,意思就是说圣经是足够的,完全性和充足性是一致的。第一,圣经是一切人类生活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加在圣经之上。第二,圣经在一些教义上是清清楚楚,人是可以看得懂的。第三,有关乎救恩的事情我们不需另外的启示,圣经把关乎我们生命及敬虔的事都告诉我们了。第四,圣经是我们蒙恩的唯一途径,没有圣经我们是没办法得救的,就如圣经所说,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虽然圣经是一本古代的著作,而且作者有许许多多,批判学者不是指作者不符,就是说拼凑的论调,我们的立场是,整本圣经的作者是那永恒的上帝。作为改革宗的神学,我们是忠于圣经原文的,在解经的原则上我们是强调以经解经的。第二,我们所读的是在大的整体的处境下读的。有整个的轮廓,教义和信条是有统一性的原则,是在一条线展开的。第三,你如何从你的经文当中建立应用的桥梁?就是把经文活出来,文本经过诠释以至于应用。

第二,我们看诠释的个体,读者这一块。作为传道人,你的读经方式,和一个病床上的人是很不一样,和一个无神论者读经也不一样。如果佛教徒来读的话,他想到的上帝可能是大佛。所以,我们读者有各自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我们读经的因素。当一个非常痛苦和空虚,他一般不会去读约伯记可能找诗篇23篇给予安慰。一个多妻的人,他一定可以找到赞成他一夫多妻的经文。或一个姊妹想要作牧师,她就会找到一个地方证明自己是可以作牧师的。为什么圣经变的如此混乱不清?那是因为我们带着一个目的去找,人都是这样的,这个是很危险的,好像看上去很属灵,实际上你把你讲的已经当作圣经的权威了。所以,你作传道的,你的目的就是要整本圣经的、有次序的、一卷一卷的讲解,不随意也不略过。

作为个体的读者,我们要如何明白圣经呢?我们不能单一的,分段的把其他部分相联系或串联。我要从整本圣经去看,从圣经里找到合适的解释加以应用。第二,我们要顺服在圣经的权柄之下。虽然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相信圣经是带有说服力的,圣灵是藉着祂的道对人心说话的,好使我们顺服在祂的真理当中。第三,就是在文化的框架中,上帝在我们文化的处境中说了什么?圣经不同别的书,是活水的泉源,从古到今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都彰显祂奇妙的作为。

第三,我们看诠释的群体,就是教会。教会是一个大群体,是在历史纵向和横向来讲。比如说我们透过信条、信仰告白,在历史里形成对圣经的解释,意思就是圣经诠释学在历史当中的一个结果。在教会中我们寻找什么?固然是普世教会共同认同的地方。这样可以消除私欲和偏见,也能看到自身的盲点,对自我有很强的审判性,对自我解经有批判性的反省。

作为群体性的读者,首先我们要知道,教会不是一个教义的群体,而是一个读经的群体。从古至今上帝不断地跟每个人说话,以至于在历史中有那么多信息,那么多丰富的财产,不同的方式,还有那么多的书留给我,我们是可以跟书对上帝说话。第二,我们不是反教义,我们在教会当中是有认信的。在改教的传统,我们个人的理解是要在教义的框架下被检验的。所以,我们可以好好使用这些信条和教义,用来审查和检验我们的解经以至正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