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还是基督一元论的讲道?

作者  Matthew Holst

对于北美教会在最近几十年经历的以基督为中心讲道的复兴,我们许多人是欣喜欢迎。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一种长期的做法,让他们的侍奉充满着救主祂自己和祂的工作。对于其他人而言,在他们的讲道中,用一种更渗透的方式热心传扬他们的救主,这是一件相对较新的事。感谢神!如果基督传开了,教会就是做得好了。

但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就是以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方式传讲圣经),和基督一元论的讲道(就是从圣经传讲基督,却排斥父与圣灵)之间存在着一条微妙的界线。基督一元论的讲道,就是在我们读经和传讲圣经的时候,只是聚焦基督拯救的工作,仿佛圣经每一段经文只是把我们带到十字架跟前。肯定的是,全部圣经确实把我们带到基督祂自己和祂的作为这里,但圣经并不只是仅仅带我们来到祂面前。我们的主祂自己反复把我们指向圣经中另外两位对象,就是父神和圣灵神。祂贯穿福音书的叙述反复说,祂来是要遵行祂父的旨意。另外,基督升天的时候,应许要差遣另外一位保惠师,就是圣灵来作动工的神,圣灵要伴随祂的教会,在祂的教会内动工。我们必须跟从我们主的带领,传讲父和圣灵的作为和品格。

我们一些人比一开始以为的,是更容易得多就滑落进入一种基督一元论的讲道。当律法在我们的教会得到传讲(律法必须得到传讲),唯一的应用就是“你不能遵守律法,但耶稣已经遵守了律法”,你就很有可能是在基督一元论的讲道之下接受服事。如果你几乎只是听到,作为基督徒,你的行为不能得神悦纳,你的行为不能讨祂喜悦,你就很有可能是在基督一元论的讲道之下接受服事。如果你对父拯救罪人的爱听得很少,或根本没有听过,你就很有可能是在基督一元论的讲道之下接受服事。如果你很少在讲道中听到应用,你就很有可能是在基督一元论的讲道之下接受服事。人非常容易就落入基督一元论的讲道。在这一点上你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信息有什么错?”简单的回答就是,它们没有忠心传讲神全备的旨意;或用另一种说法,它们并没有概括“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这信息的全部。

请让我们稍稍思想圣经对“父的爱”的教导。圣经中最为人所知的一节经文,常常最清楚证明了一种基督一元论讲道的滥用:“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这节经文的主要人物是父。这节经文其余部分都是在解释和进一步限定说明父对罪人的大爱。传讲这节经文,唯独强调“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这是这节经文当中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错误传讲这节经文,看不到父差遣子到世上来的动机。

另外,我们可以来思想神的圣洁和公义。请思想律法书中的许多经文,它们讲到具体的罪,还有相应要为它们献上的祭。快快从旧约经文跳到在基督里的最终应验(承担罪的献祭),却不讲述经文所讲的罪的性质,就是错失了罪的实在和神的圣洁(哈1:13),以及祂要审判罪的公义。跳过旧约圣经经文的这些真理,不仅不能加深我们对基督祂自己和祂作为的认识,反而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不彻底和合乎圣经地解释罪,神的圣洁和公义,基督的工作就变得更像止血贴式的修补,而不是对生命的拯救。

最后,我们的主应许差遣圣灵的目的何在?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让人知罪,带领我们更深入认识救主。当我们听到传讲律法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当是通过祷告求圣灵,就是说,让我们可以知罪,应当奔向基督求赦免。然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对基督的认识方面越来越有长进,因此学会带着爱和心甘情愿顺服神。如果我们简单跳到“耶稣已经为我做成了一切”,就此止步,我们就是没有看到父和圣灵在成圣和坚忍方面所做的工作。例如,如果我们读到腓立比书2章12节的命令,“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然后直接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赦罪的工作,我们就错过了保罗教导的其余的部分——“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三位一体的神,父子圣灵在相信的人身上动工、通过相信的人动工,使他们成圣,就对应了这条命令发出的挑战。简单地说,“我不能作成我得救的工夫,耶稣已经为我作成了,”这就是倒空了2章12节的命令,这命令呼吁人坚持信和顺服。这种做法就是不承认神在相信的人身上持续不断的工作。

在这一切当中我最担心的就是,在当今努力要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潮流中,许多人可能最终变为基督一元论的传道人,父对罪人永远的大爱会被削弱,圣灵在我们里面持续的工作要失去。在最近五年的侍奉中,我已两次遇到这样的态度:“我不要人告诉我该做什么,我要人告诉我耶稣已经为我做了什么。”这是基督一元论,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毕竟耶稣祂自己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14:15)耶稣救赎的伟大工作,包括父子圣灵与祂一道动工,成就我们生命中的这实在。

http://www.christwardcollective.org/christward/christocentric-or-christomonic#.VHkum_mUc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