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人|从知善恶看人性堕落的三部曲

前言:近来年,越来越多的人对朋霍费尔的书籍甚是喜爱,其中《狱中书简》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年仅21岁便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圣徒相通》),可称得上世间奇才。要论到他的神学思想,朋霍费尔可是柏林自由主义神学学派之跟随者,当他相遇巴特之后,巴特就成了最深影响他的神学家。至于最终朋霍费尔是否摆脱了巴特思想之范围,则是尙待探讨的问题[1]

对笔者来说,虽然在某些仪题上,朋霍费尔给出了不一样的进路,但只会拿来思考,不会过多演绎。本篇会采纳一些他的路径,但也少不了质疑和批评。诚然,他丰富的历史遗产,将会继续启迪许多神学性与社会性的其他尝试。接下来,笔者也会便采用[2]一些独特的视角,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自从人类堕落以后,人性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是如何与神一步步隔离,与万物渐而疏离,变成自身的控告者,落在上帝的愤怒之中。

1.被扭曲上帝的形象

对于现代伦理学来说,知善恶确实是每一种伦理学思考的目标。一般较为常用的概念:以道德和值价来衡量伦理的范畴,对于朋霍费尔来说,基督教伦理学首要任务就是扬弃这种知。接着又说,倘若当真要谈论基督教的伦理学,那需要讨论所有伦理学课题的本源,只有批评所有才能确立其主导地位(11页)。

我们先看看朋霍费尔的论述:知善恶之可能性即脱离本源。接着解释到,在本源中,人只知道上帝。人仅仅在只知道上帝的知的统一中知道他人、万物以及自己,他只知上帝中的万物和万物中的上帝。瞬间作了一个转折:知善恶则表明,事先已经发生了同本源的不和。之后便创出人自身的本源与上帝的本源互相对立,并取而代之,人成为一个反上帝的神祗(11-13页)。

知善恶以关系为出发点原是好的,另创一个本源,这导致了论述变得复杂化。从上面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确定,他所说的本源应该是对神的认识,以及神向人所传递的知识。如果你留意去看的话,这本源又是关系性的,脱离之后人就创了一个自己的本源与神本源的对立,这不像哲学的推理,而是一种恶向进化的论述。

我们从亚当犯罪后的反应来看,他仍然知道神是圣洁的,就躲避神的面。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犯了罪,只是变得爱推卸,失去了爱别人的心。这些现象并不能表明他们不认识神,或发明新的与上帝本源相反的知识。通常在神学上,这称为上帝形象的扭曲。

从人类堕落后的现象来看,人不断抵挡神,代替神,自己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与法官。即便如此,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人因本能依旧可以意识神的存在,正如加尔文所言:神亲自将某种对他威严的认识在人心里灌输这种鲜明的认识,以便提醒他。这种对神存在的意识是无法从人的思想中抹去。虽然他们拼命摆脱对神的惧怕,本身就充分证明人知道神的存在,这信念是与生俱来的,也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3]。所以,人无法消除神的烙印,人类因远离必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进一步引用一句费解的话:人作为上帝的形象,其生命全然自其在上帝的本源,与此相反,变成如上帝的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源(12页)。人真的全然认识上帝的本源吗?后面一句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首先,圣经告诉我们,造物主与被造物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人无法认识神的全部。其次,人本有神的形象代神作君王的职分,无需去变成神。巴文克有精彩的论述:

人丧失了上帝的形象后,并非不再是人,他还存有理性与道德性。他丧失的本性并非一开始就不属于他,取而代之的却将他劫持,并败坏他的全部本性……灵性的死亡……倾向于作恶……即使是处于最深层、最严重的堕落,人性依然是人性[4]

改革宗神学通常以较广义来指形象,重要的一点:所有人,即使堕落后,都带有神的形象。他们进入世界,是关系性的存有……离了神,他们的地位并不是非位格或不带神的形象,而是假见证人、假代表。他们所失落的不是天然的形象,而是实现其命运的道德能力[5]

朋霍费尔把知善恶称为神的秘密,实在另人费解。人被造原是正直的,在没有犯罪之前突变成不正直的行动:“由于人自己要成为本源,人就抢夺了上帝的这个秘密(13页)”。这与整本圣经强调上帝试炼人的旨意有较大的冲突,与盟约的应许也毫无关联,这是试验并非秘密,而是上帝直接的命令,倘若遵行,就得永生的生命。

所以,人性堕落的第一步,就是擅自离开本位,不愿听从并遵行上帝的命令,不愿敬拜并活在神的面光之中,从此,人离开神而独立自主。然而,人因堕落而扭曲了神的形象,他无知的心昏暗了,每日所思所想尽都是恶,这并非他有自身的本源,而是失去了改变生命的能力,他只能作恶,与神为敌。

2.遮蔽那羞耻的身子

人与神关系的破裂,正如朋霍费尔所言:人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圣经说: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创3:7)。这里发生了一个本质的变化:人与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感知到的唯有自己。他(第一次)认识到,他是赤身裸体。

很多人将悔恨和羞耻常常混为一谈,虽然在某些方面是有关联性,但差别还是很大的,悔恨一般是指重大的过失,人感到羞耻,可以说是缺少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先看看一个现象,人原初是住在神的光中,在神的护理下成长,全身披上的是上帝荣耀的外衣,纯洁无暇,人能否保全自己,我相信是可以的,因为经上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人感到羞耻,可以解释为缺少了什么,意思是说本该拥有位分现今失去了。

谈到差耻,必定回忆曾经拥有的缺失。对于亚当来说,原初的位份是何等尊贵:有上帝的形象,被称为“甚好”,是有灵的活人;并赐他们管理、支配一切受造之物的权柄(西敏小要理问答第10问)。可以说,人是神的代理,世间的形象大使,委任作君王的职分。其中最为重要也常常被人忽略的同在:活在真理中与神同行(敬拜与安息),并坦然无惧相见神的面。如今因罪恶产生隔离而羞耻,他只能躲避,并用无花果的叶子来遮挡、装饰羞耻的缺失。

这个缺失必定是一个错误的行动所导致的后果,它是人无法靠自己挽回的结局,但是,人仍然渴望恢复,就是起初那荣耀神的形象。不幸的是,当人性扭曲的背后,只会遮蔽罪恶,想尽一切办法将其隐藏,因为怕人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仅限伦理和道德的层面呢?中国深受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常有“见不得人”的说法,比如没有孝敬父母、出卖身子、骨肉相残,这些都是文化的产物,人到老年,这些东西又会重拾起来。

而现代文化是一个圈文化,又称比较文化,无论对错,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如果你想洁身自好那也不行。作为基督徒,有多少会承认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呢?又有多少在公共场合读经或祷告?很多人会偷偷的去做,怕人笑话,还会产生羞耻之心,因为他们怕为基督之名而受辱的决心,故而隐藏,这并非是一个难以理解的事情,真的,在很多场合别人并非知道他是一名基督徒。

伪装是因为不想自己被暴露,人人都穿着一副隐形的面具。当人从以神为中心转向自我的时候,又想恢复过去的尊荣,那怎么办呢?一方面,人因为羞涩和恐惧而不断地自我否定。另一方面,人因虚荣和伪装而不断自我肯定。如果没有救赎,人只会在自我矛盾中度过此生,因为罪的捆锁使他无法释然,以至于向左或向右,徘徊在两个极端的漩涡之中。

实际上,羞耻并非只是情面,而是无限的隐藏丑陋和深深的恐惧心理。很多时候,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充满着隐藏和堤防,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裹在心里,所以遮蔽自己可获暂时的尊重和欣赏,毕竟人与人之间和神看人是两码事,所以不用担心就可以遮盖许多丑陋,以前隐蔽林中,现在藏在心里,但是恐惧一直仍旧存在,因为没有隐藏之事不被显露出来。人们常常被揭露而惊吓,所以羞耻同样共存在一个人的身体中不得安息。然而,人的邪念树起新的方式,为要重拾尊荣和应有的荣耀。

始祖亚当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用叶子来遮掩所失去的尊荣和威严。从另一个方面,实际上他渴望恢复过去的缺失。这是如何理解呢?当你留意现代人的生活,这种自我炫耀正是为要遮盖自身的羞耻和丑陋。人自我价值的方式,真的是花样繁多。在过去,你家有一辆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那是何等光荣。现今世道变了,男人要有车有房,女人会尽情的打扮,买更多好看的衣服、鞋子和昂贵的化妆品试图提升自我的价值,这些遮掩自身的方式,仍旧离不开神曾赋予人尊荣的回忆和类比的寻觅,渴望得到那荣耀的位分。

在现实当中,人不可能一直孤独的生活,也不可能遮蔽和隐藏一生。有些人即使可以避开大的共同体,也免不了婚姻对他整个人性的塑造。在普遍的恩典中,唯有婚姻在揭露中联结成大大小小的共同体,因爱而遮掩许多羞耻,维系着血缘而谨慎的活着。当每个婚姻走向破产的边迹,都是因为隐藏着更大更羞耻的秘密,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也没有丝毫的怜悯。因为没有担当就没有饶恕,没有包容就永远没有出路,唯有绝望才需要救赎。

对于那些被上帝所救赎的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重新回到上帝的真理当中,再次与神携手同行。当一个生命真正被福音更新而改变,每次的揭露必减轻沉重的捆锁,每次的披露都奇妙的释然,因为有罪,我们需要拯救。如今我们的羞耻主已担当,借着祂的义袍,一切的羞耻最终被克服。惟有悔改,便能修复。羞耻破坏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当每个人穿上从上帝而来的赦免,他就是新人了,除此之外,人没有出路,必要含羞而死,耻生难忘。

3.良知冒充成控告者

如果你留意朋霍费尔对良知的论述,实际上是我们最熟悉的词汇“良心”。他说:在良知面前,生命分裂成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良知的呼声:“你不该……你本不该……”(17页)。那清教徒是如何定义良心的呢?良心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一个人和自己说话的时候,固然会有可以做和禁止做的选择,应该和不应该也是在意志判断之中。又论到一句:良知比羞耻离本源更远(17页),我想也未必就会如此,当全能的上帝界入受造界之时,这种对良知的唤醒,是瞬时的转变,与神和好。

那人的良知与神有什么关系呢?朋霍费尔说:「良知和人同上帝以及向人的关系无关,而同人与自身的关系有关。由于人在不和之中变成与上帝相似,这才有了摆脱了同上帝及他人的关系的人与自身的关系(18页)」。这里看似有几分道理,实际上并非就是真理。首先,人真的可以同上帝无关?与人之间无关?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自身是创造偶像的工场,他们始终想着与某一神明有着某种关系,与人之间是产生出隔阂,失了互信,而不是完全无关。提摩太·凯勒说:

因为人犯罪,神咒诅整个受造界。由于与神隔离,我们在心理上也与自己隔离——我们经历羞耻与恐惧(创三10)。由于与神隔离,我们在社交上也与他人隔离(第7节描述亚当和夏娃必须穿衣遮羞,第16节谈到两性之间的疏离;也请注意第11节至13节,他们与神的对话中,如何彼此怪罪)。由于与神疏离,我们身体上也与大自然疏离[6]

这个“离”字藐似与朋霍费尔的“不和”有几分相似,如果你认真研究朋霍费尔,他又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意义,实质相差甚远。隔离、疏离可以聚焦人与神、与人关系上的破裂。那如何理解呢?前面说到,人当初的光景是活在神的面光之中,意思是活在真理中,与神同行。由于人的堕落,必然会与圣洁的上帝产生隔离,当人心不能被神所光照,人与人同样是隔离的,两性之间也是疏离的,彼此互相指责。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那就是非基督徒同样圈在神的护理之中,这种普遍的恩典是要保全人类不至于快快灭绝,因为神的计划必要成就。另外,人无法受其自身任意而为,因为律法刻在他们心里: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马书2:14-15 )

朋霍费尔论到人变成与神相似,事上相反,人并不能摆脱与神、人以及自身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人的这种行为是在不断模仿过去的缺失,就是神赐人君王的职分。那良知在人的身体中有什么样的角色呢?当你注意观察这一过程,它有时冒充上帝,行事的准则,固然少不了新旧文化的影响从而做出善与恶的判断。当人离开上帝而独立自主,正如朋霍费尔所言:身怀善恶之知的人,不仅是他自身的审判者,同样也成为上帝和他人的审判者。

按照神的方式来说,人应当凭真理与神同行,听从神的一切命令。人以为自己成为知善恶者真能与神同等,实际上,当人离开神的面光,人的良知缺失其准则,成了自身的控告者。对于自身而言,因有罪而躲避耶和华神的面。对于上帝,良知因神的声音而恐惧战惊。对于人而言,因疏离必需穿衣遮盖羞耻。

所以,今天我们的世界充满苦难、疾病、贫穷、种族歧视、天然灾难、战争、老化和死亡,这些无一不是因堕落而引向世界,这一切全都来自神的愤怒,以及祂对世界所发出的咒诅。这被扭曲神形象以罪恶满盈全地,用权力的手段遮蔽羞耻的作为,对于这分崩离析的世界,我们需要拯救,重新修复我们与神的关系:靠真理存活,与神携手同行。


[1]《现代神学家——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导论》,福特编,董江阳,陈佐人译。道風书社,2005年初版,见第45-46页。

[2] 本文采用的是朋霍费尔《伦理学》,第11-19页的论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 《基督教要义》,加尔文著,钱矅诚译。三联书店,见第三章11-12页。

[4] 《我们合理的信仰》,巴文克著。南方出版社,见第149页。

[5] 《基督徒的信仰》,迈克·何顿著。美国麦种传道会,见第450页。

[6] 提摩太·凯勒,《21世纪教会成长学》。校园,2018。